TXT小说下载网 > 全族!供我科举author=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 > 第204章 秋粮入仓

第204章 秋粮入仓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
    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虽然惊险,但终究只是秋收尾声的一个插曲。大部分粮食得以保全,经过几日晾晒,终于干爽地收入各家的谷仓之中。

    看着满仓的金黄,族人们脸上露出了踏实而欣慰的笑容,一年的辛劳有了最实在的回报。

    紧接着便是缴纳秋粮。以前,这是村民们最头疼、也最容易受胥吏盘剥的环节。但这些年的情形截然不同。

    今年由于秦思齐中了举人,名下拥有四百亩的免税额度,村里大部分人家的田产都或多或少地挂靠了一些在他名下(主要由族长秦茂山统筹安排),需要实际缴纳的税赋大大减轻。

    更关键的是有在县衙户房当差的族人。由秦书恒,秦文阁出面协同村长秦茂山去县衙办理纳粮事宜,整个过程变得异常顺畅。态度格外客气,不敢在秤头上、粮食品质上做任何手脚,一切按章办理,速度极快。白湖村几乎是以最快、最省心的方式,完成了今年的皇粮国税任务,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然而,轻松的日子并未持续多久。秋粮入库后不久,县衙的差役便下乡来,传达了本年服徭役的通知。明代徭役是百姓除了田赋之外的另一项沉重负担,通常需自带干粮,为官府修筑道路、堤坝、驿传等公共服务设施,耗时长达一月甚至更久。

    白湖村的男劳力们刚刚经历完高强度的秋收,又不得不打起精神,准备服徭役。出发那日清晨,村口聚集了即将远行的青壮和送别的家人,气氛带着些许沉重。虽然徭役辛苦,但无人敢违抗。

    秦思齐也来到村口送行,看着族中这些熟悉的汉子们,许多人脸上还带着秋收后的疲惫。

    秦思齐只能拱手,对带队的老村长秦茂山(村长有时也需带队)和众人道:“诸位叔伯兄弟,此行辛苦,务必保重身体,望早去早回。”

    送走了徭役的队伍,村子仿佛一下子空寂了许多。而秦思齐的烦恼却并未减少。

    举人身份带来的特权,如同一块磁石,开始吸引着各色人等的请托。首先是附近一些拥有几十亩田地的小地主和富农,他们提着礼物,满脸堆笑地找上门来,拐弯抹角地询问,是否能将自家的田亩挂靠在秦举人名下,以逃避部分赋税,并暗示会有丰厚的谢礼。

    秦思齐心中明镜似的。这种投献之风虽渐盛行,但其中隐患极大。一旦同意,不仅会减少朝廷税收,未来田产纠纷也会层出不穷。他均以“功名初得,不敢擅违朝廷法度,且免税额度已为族中所用,实无余力”为由回绝。那些人虽失望,但也不敢强求。

    更让他心情沉重的是,一些极其贫困的人家,甚至拖家带口地来到他面前,哀求着愿意卖身为奴为仆,只求能依附于举人门下,逃避徭役和沉重的赋税。

    看着那些面黄肌瘦、眼神绝望的乡邻,一旦签下卖身契,这些人就将失去自由身,世代为奴。他虽同情,却绝不能开此先例。

    他耐心地扶起跪地哀求的人,叹道:“诸位乡邻请起。徭役之苦,我亦深知。然卖身之事,关乎子孙后代,万万不可。望大家咬牙挺过徭役,好好经营日子,总有盼头。”

    关于免役名额的分配,早已与族长秦茂山商议妥当。之前秀才时,唯一的免役名额自然给了常年照顾他们母子的大伯秦大安家。

    如今中了举,免役名额增多,除了大伯家,另一个名额则给了村长秦茂山家。这不仅是对秦茂山多年来为族中操劳的回报,也是维系乡村权力结构稳定的必要之举。如此分配,族中众人皆无异议,认为合情合理。

    与此同时,恩施县城里的各种宴请帖子和拜访邀约,依旧如同雪片般飞来。县里的士绅、商户、乃至其他衙门的官吏,都希望能与这位年轻的举人拉上关系。

    秦思齐对此深感疲惫。他深知人情网络的复杂,不愿过早陷入无谓的应酬之中。除了极少数无法推脱的(如县学教谕的邀约),他大多以“守制读书,准备春闱”为由,尽量婉拒,将主要精力留在村中。

    日子便在处理这些琐碎事务中悄然流逝。秋意渐深,山峦染上了更丰富的色彩。

    这期间,陈大匠从县城传来消息,建造新宅所需的主要大木料(如作梁、柱的杉木、松木)已采购妥当,正在阴干处理;青砖、灰瓦也已向窑场订制,需分批烧制运送;至于石料,则计划就近开采。物料正在陆续筹备之中。

    秦思齐偶尔会去查看陈大匠送来的部分木料样品,或就图纸上的某些细节再进行推敲。他发现自己越来越享受这个过程,将脑海中的构想一步步变为现实,这种创造的乐趣,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科举和人情往来带来的压力。

    他一边等待着物料齐备,一边等着服徭役的村民们早日归来。没有这些主力劳动力,新宅的建造无从谈起。

    终于,村口传来了喧哗声——服徭役的队伍,回来了!去时精神尚可的汉子们,如今个个面色黝黑,瘦了一圈,有些人身上还带着些许劳损的痕迹,但眼神中充满了完成任务的轻松和对回家的渴望。

    整个村子再次热闹起来。家人们迎上去,嘘寒问暖,诉说着别情。

    休息了几日,缓解了徭役的疲惫后,秦茂山和秦大安便开始召集人手,建造新宅。

    动工前的核心准备:择吉与相地。

    秦茂山和秦大安亲自走了十几里山路,到邻镇请来了有名的周堪舆师(风水先生)。周先生年约五旬,身着半旧的道袍,手持罗盘,神情肃穆。

    首先便是相地。对于秦思齐的新房,地址选在老宅东侧的一块空地上,周堪舆师仔细勘察了地形地势。

    此地背靠一小片山壁,算是有靠,前面视野开阔,远有溪流环绕,符合背山面水的大吉之象,虽非真龙大穴,但对于寻常农家宅院,已是难得的“藏风聚气”之地,远比建在风口或低洼易涝处要强。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