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小说下载网 > 大明王朝1627 > 以小见大:从黄山案之中看大明生态(免费章)

以小见大:从黄山案之中看大明生态(免费章)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
    p.s如果有了解黄山案的,可以跳到3300字后面去看党争部分。这部分很多人不知道。

    不了解还是建议读读,否则很难理解吴孔嘉为何是这个表现。

    黄山案这事情发生在徽州歙县。

    (眼熟不,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中那个丝绢案也发生在这里)

    徽州嘛,山多田少,所以经商的人很多,徽商大家应该都听说过。

    而吴家正是徽商之中的佼佼者。

    他们多有钱呢?

    从祖辈吴守礼开始,他们经营盐业、木业、典当业、成为了歙县豪富。

    在万历初年,捐助二十一万两,吴守礼受封“徽仕郎光禄署正”(南京光禄寺的官职,从六品)。

    吴时佐受封“文化殿中书舍人”。

    万历中期,三大殿烧毁,抗倭援朝没打完,西南又出事了。

    吴守礼又捐助三十万两,于是一日而五中书之命下。

    吴养春、吴养京、吴养都、吴继志、吴希元,同时受封“中书舍人”。

    所以很多人说明朝捐官,是确实有这个传统,榜一大哥花起钱来,那也是大手笔。

    当然,我并不是说这吴家就是什么良善商人。

    他们在当地贿赂官员、兼并田产、贩卖私盐、隐蔽田产这些腌臜事估计也没少做。

    但这可是【五十一万两】啊!金花银也才百万每年。

    这样的商人如果来上几十个,明朝还缺钱花吗?

    与其把钱拿去贿赂官员,贿赂太监,你为何不拿来贿赂皇帝呢?对不对?

    吴守礼就是这样想的,他也得到了对应回报。

    除了官职以外,万历皇帝收了钱是真办事的:

    万历四十四年,巡按直隶监察御史骆骎曾以吴家隐报黄山官税为由,拟将黄山山场地的一半没收入官。

    而万历对这份题本的态度是:留中不发!

    哈哈哈!

    -----------------

    然而,万历亡了啊,现在是天启当权的时候了。

    这时候,两桩陈年旧案,就成为了吴家灭门的导火索。

    【第一桩:吴养春、吴养泽争祖产案】

    吴守礼死后,在祖产析产时,吴养春分得了2400亩黄山山场地和淮扬、天津、仁和等处的盐务。

    其弟吴养泽不甘心这些黄山山场地让吴养春一人独占,因此对簿公堂。

    这事最后没闹成,吴养泽中途死了(不知道是不是吴养春下的黑手,请注意,我是客观公正的,我始终没说吴养春就是什么好人。)

    结果吴养泽的家仆吴荣起了黑心,不仅私吞了主人家产,还霸占了主人的妾室。

    歙县虽然山多田少,但其实是个读书大县。

    商人有了钱,最是热衷资助学业,因为希望官商相护嘛。

    所以这件事对当地士风浓郁的宗族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

    于是吴养春便告到县衙,要求将吴荣置之重典。

    然而,吴荣贿赂衙役,获释出狱,并潜逃于外,这事就没了结果。

    也正是因为这件案件,才有了前面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要求查没吴家黄山田亩一事。

    但万历留中不发了,而吴养泽身死,奴仆吴荣逃亡,这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当然,在这里里面吴荣或许也是个忠仆,在保卫自己主家的财产,这我就不得而知了。

    除此以外还有另一宗旧案:

    【吴祚衍之死】

    吴孔嘉之父吴祚衍,是吴养春的族兄弟,为吴养春打理家业。

    然而他却不明不白的死了。

    有三种说法:

    第一,宗族议事,当众侮辱:“众辱之,文石之父因郁郁死。”

    第二,身体不好,病死的:“孔嘉父以弱病死。”

    第三,贪了钱,被吴养春打死的:“养春怒,掷砚击之,中额死。”

    但不管是哪种说法,吴孔嘉认定了是吴养春杀害了他的父亲。

    他在寄宿黄山祥符寺苦读之时,一言不发,只在墙壁和床帐内写满了“死”字,以告诫自己不忘杀父之仇。

    一直到这里,其实吴家还没事。

    然而……

    东林、阉党的斗争风波将至,再与前述两桩恩怨情仇纠缠在一起。

    吴家败亡,就在眼前了。

    -----------------

    【天启五年】

    吴孔嘉进士及第,夺得榜眼。

    三月十八日中一甲探花,四月一日授翰林院编修。

    等到谢恩前一晚,他就已经写好了旌表高祖父母的陈情疏。

    黎明到朝堂,对同科状元余煌、榜眼华琪芳说及此事。

    两人惊讶于他为什么这么急切,吴孔嘉没有对二人提及杀父之仇,只说道:

    “我小时候读《孝经》起就怀抱这个志向,如今有幸迎来了这天,感觉一刻也忍耐不住了。”

    ——这忍耐不住的,又哪里是孝心呢?还有吴孔嘉背负了十余年的杀父之仇啊!

    然而吴孔嘉心中的怒火却还要再燃烧片刻才行。

    很快,机会来了。

    重修三大殿需要很多木头。

    【天启五年九月】

    给事中霍维华上疏建议“加取黄山之木”。

    这其实是一个很合理事情。

    因为取木这个事情,其实劳役很重。

    过往从云贵等地取木,现在多一个黄山分担一下,合情合理。

    但在歙县的吴养春听到这个消息吓得不行。

    在明朝,大木这种事情,和皇家扯上关系,那就是找死了。

    于是他吩咐家人吴文节持亲笔书信一封,赶赴京师疏通关节。

    吴文节带着3万银两与吴君实、吴蹇叔、程梦庚、许应章、茅培等到京城四处打点。

    其中程梦庚是监生,在京师熟人较多,竟通融到内阁首辅冯铨府中。

    而冯铨,正是此时阉党一派的文臣头头。

    【天启六年三月】

    眼看金银开路,此事就要功成。

    吴文节也松了口气,然后他多余地做了一件事情。

    他去吴孔嘉的家中拜访了。

    毕竟族中资助多年的子弟高中探花,这感情总要再维护维护。

    说不得吴家的生意还能更上一层楼才是。

    到那个时候,又何必像如今这样,四处拿着金银开路呢?

    官商官商,有官才有商啊。

    这一去,那就坏了事。

    吴文节居然在吴孔嘉的家中,看到了那个潜逃多年的背主家仆吴荣!

    他震怒之下就要擒拿吴荣见官,但却碍于吴孔嘉情面作罢。

    吴荣惊恐万分,当夜就将吴养春杀害吴孔嘉之父之事重提。

    多番使力之下,吴孔嘉终于下定决心!

    而吴孔嘉此时参与编撰《三朝要典》。

    刚好就能搭上魏忠贤的线。

    于是,吴荣出首,告发吴养春霸占黄山,隐没田地,迫害家人、兴建学院等事。

    魏忠贤如获至宝,当即东厂堤骑四处,将一干人等捉拿归案。

    为何魏忠贤如获至宝呢?仅仅是为了钱吗?请容我卖个关子,我们先顺着钱这件事把这事情说明白了。

    【魏忠贤牌榨汁机,登场!】

    魏忠贤先是将入京跑动的吴君实等六人捉拿在手。

    口供证据拿足以后,在天启六年闰六月,魏忠贤这才正式上奏吴养春前述等事。

    天启大怒,下令其余案犯:“著锦衣卫差的当官旗前去,与同抚按提拏,扭解来京,一并究问。”

    【天启六年七月】

    吴养春等一干要犯,在锦衣卫千户王莅民所率缇骑的押送下抵达京师。

    然而刚到京师,他便跟着王莅民,将数万两送到了掌锦衣卫事的左都督田尔耕手上。

    有用吗?

    没有用的,这个案子已经不仅仅是钱的事情了。

    冯铨保不住你,田尔耕当然也保不住你!

    【天启六年九月】

    很快,三木之下,何求不得?

    吴养春坐赃银六十余万两,程梦庚等赃银十三万六千两,其山场木植银三十余万两。

    总计103.6万两,开抢!

    【天启六年十二月】

    工部营缮司主事吕下问奉命前往歙县追赃。

    这家伙可了不得,出个差事,拖家带口三十余号人一起过去。

    到了发现吴养春的家业已然衰落了。

    吴守礼死后分五支,而吴养春之父下来又分了多支。

    吴养春本人的家业,离这所谓的一百万两赃款,实在是差之甚远。

    问题不大。

    吴养春不够,还有吴氏宗族。

    吴氏宗族不够,还有整个歙县的人家嘛。

    但是,我们是做官的,要文明一点,不能那么没手段。

    于是吕下问,将吴养春那号称价值三十万两的土地拍卖,强令当地富户购买。

    当然,他自己也要多少赚一点。

    赚多少呢?不多,只是稍加两万两而已~

    (这里也是明末贪污的一个参照物,是贪,但还真没贪太多。十五分之一,有点低了。)

    其中一位商人吴献吉被摊购价值一万余两白银的黄山山地,无力承购,被迫逃亡。

    这一逃,那就逃出事来了。

    【天启七年二月三十日】

    钦差捕快及两名捕丁前往吴献吉在岩寺镇的亲戚家“追赃”,家中无人。

    但你吕大人要赚钱,我们捕快就不用赚钱吗?

    于是又破门而入与案无关的邻居家敲诈,独居妇人高声呼救,附近百姓闻讯赶来,乘势打死捕丁。

    芜湖~要民变咯~

    当天就有人在大街上到处张贴“逐部安民”四个字。(我怀疑是商人士绅开始发力了)

    【天启七年三月一日】

    第二天,当时的歙县县令倪元珙(倪元璐堂兄)拿着揭帖去见吕下问,劝说:“可悯众怒难犯,宜思善策以弥变”。

    吕下问不听,结果当天夜里就有百姓前来围堵县衙,吕下问狼狈逃跑。

    愤怒的百姓打烂了县衙,将他的官印和敕书全部砸烂。

    【天启七年四月初二】

    消息传回京城,很快,吕下问削籍回乡。

    魏忠贤派出了他的忠诚部下,大理寺寺正许志吉前往拿脏。

    许志吉何许人也?

    万历时故大学士许国之孙,以祖荫而为中书舍人,不走进士途径,升任大理寺正。

    这就是魏忠贤为何能起势如此快的原因之一。

    只要投靠,不问好坏、不问出身,官是大大的有。

    更关键的是,许志吉也是本地徽商出身,也是豪强大户。

    下去之后,什么狗屁民变,是一点声儿都不响。

    直接将吴氏宗族按在地板上摩擦。

    当然,贪污受贿也是免不了的,毕竟都投靠厂臣了,难道还要讲道德公义吗?

    反正呢,一百多万两,最后还是没搞出来。

    因为——天启七年八月二十二日,天启驾崩了。

    算算时间,恰好就在这个时候,许志吉应该也收到消息了。

    但不管如何,整个吴氏宗族破家的破家,逃跑的逃跑,自缢的自缢。

    吴孔嘉本来想要杀的吴养春固然是死了,但他也自绝于自己整个家族了。

    -----------------

    【黄山案下的大明生态】

    ①商人是个屁,官才是第一位的。

    各位没意见吧?

    另外中官也是官,甚至是最牛逼的官。

    什么江南商人、晋商、盐山,手里有钱不假,但都是要依附官员(或者勋贵)的。

    吴家为什么这么惨?

    一方面是万历没了,换了新皇帝。

    另一方面是他们依附的对象,在走下坡路。

    他们依附的人是谁?

    东林一期!(我自己取的名字,就是杨涟、左光斗这批哈)

    怎么看出来的呢?

    还记得吴家的罪状吗?除了隐瞒田地,迫害兄弟以外,还有一条是“开办书院”。

    这个书院就是崇文书院。

    罪状原文说:奉旨拆毁天下书院,吴养春不遵明旨,巧立名色,改为书馆,令子吴继序同汪时胤在内看书,招聚朋党。

    这就要说到党争之事了。

    ②东林、阉党之争。

    与其说党争,不如说是阉党单方面对东林的追杀(因为天启六年了这个时候)。

    要说党争,就得往前说说。

    歙县这地界,再往前,出了个牛逼人物——汪文言。

    大家感兴趣可以去搜搜,我在这里再写,字数就有点太多了。

    总而言之,他是东林一期之中的关键人物。

    魏忠贤曾经以他为着手点,通过《封疆通贿案》掀起对杨涟的攻击,最终将东林党一网打尽。

    那些说魏忠贤救国的要搞明白一个事实。

    一直到天启四年、天启五年,魏忠贤才真正扫除东林,执掌大权。

    我看到有人把整个天启年间成功的事就归给魏忠贤,失败的事情就归给东林,就想笑。

    这些人,连魏忠贤上位的时间都说不清楚。

    ——有没有可能,真正在这后面,推动事情前进的,是天启呢?

    算,最近受弱智言论攻击,一肚子气。

    重新说回来罢。

    再联系前文所提,令子吴继序同汪时胤在内看书,再加上不拆毁书馆一事。

    那么真相就浮出水面了。

    为什么吴养春花钱给到冯铨没用,给到田尔耕也没用?

    因为魏忠贤就是把他当东林在扫。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魏忠贤在东林同志录中,称吴养春为赀郎武弁山人,又称之为东林钱库。

    ③阉党救国?救个屁!

    我不理解很多人读明末,为什么代入的是皇帝,是阉党。

    你想象一下,你在家里好好坐着。

    突然本地有个人犯事了,于是一堆锦衣卫涌过来。

    而且这些锦衣卫很多都是无赖,一听出外差,赶忙贿赂来买一个一起出差的名额。

    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我也认为当地的商人、士绅在背后推波助澜,煽风点火。

    但这些锦衣卫就不该死吗?

    莫名其妙的,现实里又没当过什么大官(我也是),何以如此喜欢代入阉党和特务派系。

    事实上,当一个明朝的士人,选择了风评不好的阉党。

    在全心全力去做皇帝想做的事之时,肯定也会为自己捞足好处。

    用这种特务政治,就想用霜之哀伤对敌一样,一边砍敌人的血条,一边扣自己的血条。

    而事实上,事情并不是没有更好的方法的。

    更何况魏忠贤也没收商税,他还免了陕西的商税呢。

    他又不是什么阶级代表,他就是照顾自己派系的人,打压其他派系的人,全心全意完成皇帝的旨令而已。

    莫名其妙就被塑造成能收税的代表了。

    魏忠贤掌权的几年,太仓岁入从900万两,一路下滑到了360万两。

    等崇祯登基后,才又恢复到800万两。

    这就是阉党救国?!

    ④最后,整个大明中没有一个是无辜的。

    比如这个故事里的吴养春,看起来非常无辜。

    但其实又哪里无辜了呢?行使贿赂,隐瞒田地,甚至可能有迫害宗族等举(这个不一定)。

    只能说,明朝延续到1627年这个时候。

    官是狗屎、商是狗屎、儒生是狗屎、胥吏是狗屎、皇帝和宗室更是屎中屎。

    哪怕孙传庭,做知县的时候,估计也是收常例银的,因为史书没说他不收哈哈。

    一般来说有不收的,都会大书特书,例如这个故事之中的徽州知府石万程。

    他后来崇祯年起复去当常州知府的时候就不收。

    (崇祯反而是挺好一个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可惜了。)

    大部分人都在屎坑里浸泡着,谁也别说谁。

    相较而言,一期东林反而是有那么一点浪漫主义色彩的。

    左光斗、杨涟确确实实在做一些事情。

    当然……

    二期东林就开始有点扯淡了(指复社那批,聚集了几千人的)。

    但二期东林之中,其实也孵出了顾炎武、王夫之这样的角色,不是吗?

    我这本书里,孙传庭也是个地主,黄立极也收钱,薛国观也不一定是个圣人,卢象升还是黄立极的门生,这些后面慢慢都会写到。

    祖大寿贪中贪,曹文诏也是贪贪贪。

    只是主角吹起了号角,最身边的人,总归要装一会的。

    主角的火力辐射范围,道德底线总要比整个大明高一些的。

    我已经打算找个章节,砍死个重要人物了,只是暂时没想好砍谁……

    你们有不喜欢的人物可以推荐一下,我后面拿他当打老虎打一打。

    别砍高时明就行,高时明是确实还行的。

    主角在这个屎坑里,说实在的,要去杀杀杀改革,说不定整个天下先崩盘了。

    如果去走传统帝王,如同张居正那样的新政,估计也是很难办到。

    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时间不允许,留给主角的时间也就10年。

    1637年全面天灾来临之前,搞不定,直接去南海练游泳吧。

    说不定还能写本书叫北美1637哈哈。

    说白了,只能是一点点淘换利益群体,不断拉多数人,打少数人,慢慢澄清风气罢了。

    这也是我为什么非要先建设京师的原因。

    要把京师打造成一个“儒家圣地”,让他们看到天下是可以变成这样的。

    用先进的卫生文明城市去冲击他们的观念,增强对“好人”的吸引力,和对“坏人”的压制。

    (当然这只是手段之一,还有很多乱七八糟手段一起上才行。)

    让来过京师的人,再回去自己的家乡,就像从中国回去印度一样!

    说实在的,眼皮底下的京师如果治不了,也别想着治大明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如是也。

    唉,就写到这里。

    最近流量不知道哪里来的,每天1000+收藏,动不动就冒出几个人来骂我。

    我每天各种找史料,各种看论文,结果要被这些一本史书都没看过的人骂,真是服了气了。

    我这人,最厌蠢,实在是憋了一股子火,各位见谅。

    【本章免费,也不算本月更新字数】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