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mianhua.la
苏泽早早来到詹事府,今日又是给太子讲学的日子。
他刚刚在公房坐下,太子身边的太监张宏就过来请他过去。
一边走,张宏一边说道:
“苏翰林,武清伯世子来了。”
原来是李国舅来东宫。
苏泽连连点头,顺手将一小袋子银元塞进了张宏的怀里,张宏默契的一笑,就将银元塞进兜里。
两人一前一后来到明伦堂,苏泽见到了国舅李文全。
李文全比起上次更要意气风发了。
倭银公司的筹备委员会在协商会议后,结束了自己的使命。
接着倭银公司发布章程,出资五千银元以上的,且本身没有担任朝廷官职的出资人,自动成为董事会董事。
经过统计,剔除掉一些有职位在身的勋贵官员出资人,以及不愿意露面的隐形出资人,最终倭银公司确定了董事七十五人。
这七十五人组成的董事大会,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讨论倭银公司的重大事务。
仅仅依靠董事大会是无法控制庞大的倭银公司的,在这次董事会上,选出了七名常任董事。
常任董事才是负责日常运营的人,这七名常任董事组成的董事局,将会决定倭银公司的日常工作。
李文全自然高票当选,他也成为倭银公司的首任董事长。
在当选之后,李文全立刻前往莱州,购买倭银公司的商船。
倭银公司手握六十万银元的巨款,这几乎抵上大明一省一年的赋税总额了。
而各省的赋税,省布政司衙门只能动用很少一部分,李文全这个董事长却能完全控制这笔巨款。
倭银公司财大气粗,不仅仅买下莱州造船厂两年内的民船订单,又直接通过购买的方式,买下了十艘武装商船。
再加上倭银公司董事们,纷纷将自己旗下的船队也挂靠在倭银公司下,整个倭银公司瞬间就有了四十艘商船!
当然,这个数字只是看起来夸张而已,这其中包含了很多只能近海航行的小船,但是经过报纸的一番宣传,也足以让人感叹倭银公司财大气粗了!
就在前段日子,大明水师全歼了济州岛附近海盗,现在前往倭国的航线安全了不少。
李文全向苏泽说道:
“李某今日来,是向太子和苏翰林辞行的,我要随船队前往堺港。”
苏泽有些意外,他没想到李文全竟然要亲自去倭国。
要知道这个时代航海可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不过想想也是,李文全如果不是有这样的冒险精神,也不能在澎湖闯下那么大的事业了。
李文全紧接着又说道:
“此外李某今日来,还有一件事想要劳烦苏翰林。”
“世子请讲。”
李文全说道:
“这次前往倭国,朝廷特批了倭银公司经营硝石许可,但是如今官方硝石价格大涨,工部硝石都短缺,所以李某想请苏翰林想想办法。”
硝石?
苏泽这才想起来,这种火药时代的硬通货,大明竟然也短缺了?
产硝法,本就是中国的发明。
明代硝石,主要提取自硝土。
硝土,其形成依赖微生物分解作用。
在厕所、猪圈边上,老墙根上,会形成硝土。
将这些硝土聚集起来,破碎后注水浸泡,过滤后加入草木灰,再熬煮浓缩就能形成粗硝。
再经过分离提纯,就可以得到硝石。
大明有专门的硝户负责产硝,各地也有上交硝石的税赋。
可以说,硝石生产,是极度依赖于国家组织能力的产业。
官府必须要能让百姓上交硝土,还要有专门的技术来提纯。
要知道这个时代很多国家,根本就没有基层治理的能力,别说是组织基层百姓搜集硝土了,就连向基层收税都没这个能力。
大明在这个时期,几乎占到了全球硝石产量的七成以上。
李文全看了一眼苏泽说道:
“其实这件也和苏翰林有关。”
“和苏某有关?”
李文全点头说道:“苏翰林提出四民平等,废除贱籍,很多硝户也因此脱籍,如今很多卫所的硝石工坊都停工了。”
原来如此。
和军户盐户一样,大明硝石生产也依赖于专门的硝户。
而且大明还有严格的规定,禁止民间私自制硝,对硝石进行了严格的管控。
当然,这种管控到了隆庆年间也已经名存实亡了。
民间制硝泛滥,市场上就有硝石贩卖,只要不是大宗的卖,官府也是不管的。
硝,是人类重要的化工原料。
苏泽并不会惋惜硝户的弃业,这种奴工制度下的硝石产出未必高效。
原时空,大明后期的硝石产出就出了问题,因为硝户被时代压榨,最后产出的硝石纯度不够,明末火器的哑火率直线上升。
而且这种官方控制的硝石产业,同样也有腐败严重的问题。
在嘉靖朝,就出现过官方硝价要比民间还高的情况,胡宗宪在东南抗倭的时候,就从民间采买硝石。
要解决硝石的问题,一个办法是堆硝法。
这个办法也很简单,就是将人和动物的粪便搜集起来,和草木灰泥土一起堆放,经过一段时间的硝化细菌作用,最终就能变成硝石。
这个在大明其实很容易实现。
京师这些城市,每日产生的粪便是很多的,京师就有很多人专门从事运输粪便的工作。
只要将这些粪便管理起来,专门建立堆硝的工坊,就能够产出硝石了。
除此之外,苏泽想起了自己的妻子赵令娴是四川人,而四川有很多天然硝。
这些硝洞基本上是一些天然的溶洞,这些溶洞中的蝙蝠排泄,硝化细菌不断积累制硝,最后形成硝石矿脉。
最后一个办法,就是海外了。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硝石矿就在南美洲。
不过跨洋贸易还是太远了一些。
苏泽说道:
“其实民间制硝一直都很繁荣,价格也很便宜,世子为何不直接从民间购买?”
李文全看向苏泽道:
“苏翰林,私自制硝是犯法的。”
朱翊钧也看向苏泽,想要看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这下子苏泽也有些头疼起来。
硝石在这个时代,是妥妥的战略物资!
硝石是火药的原材料,也是日后很多化工产品的原材料,涉及到军工、化肥、医药等多个领域,在今后几百年内,都是最重要的物资之一。
如果放任民间制硝,虽然硝石价格会下来,但是硝石走私问题会更加严重。
可如果官办制硝,又同样面临效率低下,贪腐成风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官办工坊还有一个“大而不强”的问题。
这种竞争不激烈的市场,官办的结果就是技术升级缓慢,产品的质量不断下滑。
硝石关系到火器,是非常重要的物资。
苏泽想了想说道:
“其实苏某也有一策,硝石榷卖。”
“硝石榷卖?”小胖钧和李文全都念了一遍。
苏泽说道:
“工部硝石短缺,源于硝户弃业,官办工坊废弛,加上民间私硝泛滥。”
“但军需火器、工商之用日增,官营产量反缩,供需失衡。”
“再加上硝石乃是国之重器,走私也猖獗,很多私硝工坊无法在大明公开贩卖,最后反而投身于走私出售。”
李文全点头,苏泽说的就是目前硝业现状。
苏泽说道:
“硝石生产,如果完全官营,则要重蹈覆辙,有产无质,反而于国有害。”
“但如果完全放开,朝廷又不好控制。”
“苏某以为,朝廷可颁发专营牌照。”
“由朝廷刊印硝引,限制商户准入。”
“商户持有硝引就可以产销售硝,但是所产所售都需要登记去向,具列账册,等待朝廷随时检查。”
“此外还要引入分级销售。”
“硝石纯度高者,为军供级,官府以高于市价收购,统购统销,不可随意变卖。”
“纯度中者,为民用级,许民间流通,价随市定。”
“产品不合格的,立刻销毁,商户出售劣硝则要受罚。”
“硝引所得,一部分用于朝廷购硝,另外一部分则可以用于悬赏技术升级,鼓励商户用新法制硝。”
“朝廷已经榷卖硝石,颁发硝引,再私自制硝的就要重罚了。”
“苏某提议在四川、云贵等硝石产地,设立硝石榷卖局,专司此事。”
听完苏泽的办法,小胖钧和李文全都叫好。
榷卖制度,其实来源很久了,最早就是管仲提出来的“官山海”。
最早榷卖的就是盐。
榷卖种类最多的就是大宋了,宋代的糖酒醋茶,全部都采用榷卖的制度。
但是日用品榷卖,其实是对普通百姓征税。
宋代以后,还严格榷卖的就只有盐一样。
硝石算不上日用品,反而更加适合使用榷卖制度。
小胖钧说道:“还请苏师傅速速写成奏疏,孤也要联署!”
既然定下了榷卖的意见,小胖钧又让张宏拿来笔墨,苏泽立刻写下奏疏,朱翊钧也署上自己的名字。
——
回到公房,苏泽拿出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请榷卖硝石疏》
——【模拟开始】——
《请榷卖硝石疏》递送到皇宫和内阁。
内阁支持你硝石榷卖的奏疏,却对如何执行硝石榷卖产生了分歧。
次辅张居正认为,榷卖属于户部的事务,应该由户部主持,由户部办法硝石榷买的硝引。
铁路和水利大臣雷礼则认为,硝石官营的时候是工部负责,而且产硝是一件有技术的事情。
宿主在奏疏中,提出要对硝石分级销售的建议,如果有户部负责,户部官员不懂技术,可能出现商户将劣质硝石卖给朝廷,或者出售劣质硝石的情况。
张居正和雷礼各执一词,内阁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你的奏疏送到皇宫。
隆庆皇帝也同意你硝石专卖的提议,但是也头疼阁臣相争,奏疏最后被搁置。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1310。】
【若要通过你的协商提案,需要支付300点威望值,是否支付?】
苏泽也没想到,在李春芳离开内阁后,阁臣之间的矛盾开始公开化了。
苏泽也有些怀念李春芳内阁了。
但是苏泽也清楚,随着大明朝的改革深入,这类矛盾会越来越多。
其实张居正和雷礼的这次职权之争,还在就事论事的阶段。
如果是李春芳内阁,李春芳出手调解一下,大概在内阁就能达成共识。
但是自己的那位师相高拱,他不和别人吵起来就不错了。
苏泽有些忧虑,很多矛盾就是在“就事论事”阶段结下的,下一步就是带有个人情绪的站队了,最终阶段就是“凡是你支持的我就反对”。
苏泽忧心这届内阁班子的团结,但是对此也毫无办法。
苏泽叹气,只能选择了“是”。
【威望值已经扣除,剩余威望1010点,请尽快完成上书,等待奏疏生效。】
苏泽看着时辰,现在已经快要下衙了,想着还是不要耽误内阁和通政司下班,苏泽决定明天早上再送去通政司。
——
张居正今日又比昨日晚了一点回府。
张居正刚刚回到家,就见到了次子张嗣修,拿着一封信迎了上来。
“爹,大哥来信了!”
听到是长子来信,张居正依然是面无表情,但还是从张嗣修手里接过信。
张嗣修眼巴巴的看着信。
张居正治家规矩森严,就算是兄长的家信,也只有张居正看完之后他们这些弟弟才能看。
张居正这次没有去书房,而是直接在偏厅读了起来。
信的开头就是日常的问安,然后张敬修说起了自己在蓬莱岛上办学的情况。
其实张居正也已经从兵部知道了一些水师学堂的情况,他的好弟子申时行就是在兵部武选司当武选郎。
比起武监,水师学堂起步晚,得到的资源也少,朝廷的支持力度有限。
自己的儿子能将学堂办成这样,其实张居正是十分欣慰的,他在张敬修这个年纪,可没有机遇去从无到有创办一家学校的。
大部分都是一些日常的琐事,但是张居正却看得津津有味。
张敬修自从去了水师后,发现自己更能理解父亲办事的难处。
而他有了自己的事业,也会将事业上烦恼写信给父亲,张居正总能给出指点。
父子感情反而更加融洽了。
今天张敬修在信中,也写了几件水师的难处。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