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小说下载网 > 全族!供我科举author=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 > 第228章 应天学府

第228章 应天学府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
    秦思齐在应天书院的求学时光,并非全然是青灯古卷下的寂寥。于岳麓,白鹿洞拓宽的学术视野,加之自身勤勉聪慧,很快便在书院中崭露头角,尤其是策论、辩论与数算之道,表现尤为出众。

    这一日的策论课,讲席先生出的题目是《论漕运之弊与疏通之策》。漕运乃国朝命脉,关乎京师百万军民食禄,其弊病丛生亦是老生常谈,但要写出新意和切实可行的方案却极难。

    许多同窗或空泛议论吏治腐败,或泛泛而谈加强监管,皆流于表面。

    秦思齐凝神思索,想起自九江乘船而来时,所见江面漕船、商船争渡,沿途关卡林立的景象,又结合在岳麓、白鹿洞所读史书中关于历代漕运改革的记载。

    并未急于动笔,而是先草拟了几个关键问题:耗米折损几何?运军困苦何在?河道壅塞何处为甚?奸吏盘剥常用何术?

    经过一番梳理,他方才提笔,文章开篇便直指核心:“漕运之弊,不在天灾,而在人祸;不惧河道之艰,而惧吏治之蠹。”接着,他并非空泛批评,而是具体列举:

    “臣尝观漕船过闸,一闸之费,几至数金,而胥吏层层克扣,运军所得无几,不得不盗卖漕粮以补亏空,此弊一也;

    漕粮征收,地方有司常以大斗浮收,百姓苦之,而输纳京师则按例斛,其中耗米折银,多入私囊,此弊二也;

    沿途待闸,迁延日久,江南之米至京,往往霉烂十之二三,此弊三也。”

    每一弊都言之有物,切中要害。进而,他提出的对策也并非“严加查办”之类的套话,而是颇具操作性:

    “仿宋人转般之法,于淮安、徐州等关键之地设仓,江南漕船至此即可卸粮南返,由专门运军分段接力北运,可省漕船候闸之苦,增运输之效;

    严格核定漕粮耗米比例,颁行标准船斛,沿途设巡检御史,许运军直达上告,以杜胥吏勒索;

    疏通山东段会通河关键河段,减少淤塞,加快舟行速度。”

    此文一出,讲席先生读罢,击节称赞:“好!不尚空谈,字字切实!非深察世事、通晓古今者不能为也!”当即命书吏抄录数份,分送诸生观摩。此文在书院中传阅,令许多只知埋头读经的学子豁然开朗,始知策论当如此写法。

    又有一次,讲堂之上,两位同窗因“王安石变法之得失”争得面红耳赤,一方斥其聚敛害民,一方赞其富国强兵,争执不下。先生便让众人各抒己见。

    一位家境富庶、崇尚心性的同窗慷慨陈词:“王安石者,功利小人也!其法虽可敛财于一时,然摧抑豪强,与民争利,坏人心术,致使天下骚然,此其大过也!治国当以仁义为本,岂可专言财利?”

    众人纷纷附和,皆言“与民争利”之非。

    秦思齐静听片刻,方才起身,先向那位同窗拱手一礼,然后平和开口:“李兄所言‘仁义为本’,自是正理。

    思齐有一问:若国用不足,边饷匮乏,士卒饥寒,戍边无力,致使胡马南下,践踏中原,百姓流离失所,此时之‘仁义’,当何以施行?是空谈仁义而坐视社稷倾覆为仁,还是设法充盈国库、巩固边防以保天下苍生为仁?”

    此一问,顿时让讲堂安静下来。那李姓同窗一时语塞。

    秦思齐继续道:“安石之法,其急切操切、用人不当,确有其弊,青苗、免役之法在执行中亦多有害民之处,此史家公论,不可讳言。然其‘富国强兵’之初衷,应对‘积贫积弱’之困局,岂能全然否定?我等读史,当设身处地,察其形势之艰,析其法意之所在,考其成败之缘由,而非简单以‘功利’二字抹杀。

    譬如《青苗法》,本意乃为抑制豪强高利盘剥,由官府低息贷粮于青黄不接之农户,其法意岂不善哉?其弊在吏治不清,执行歪曲,此乃人之弊,非法之本意必恶也。”

    他引经据典,从《周礼》泉府之职说到宋代三冗之弊,逻辑清晰,层层推进,既肯定了变法的必要性,也分析了其失败的具体原因,最后归结于“法无善恶,唯在得人”以及“改革需循序渐进,顺乎人情”的道理。

    一番言论,既驳斥了对方全盘否定的偏颇,也避免了为王安石全面辩护的极端,显得客观公允,令人信服。原先支持李姓同窗的人,也纷纷点头沉思。那场辩论之后,秦思齐“善辩、明理、不偏激”的名声便在书院传开了。

    最令同窗们感到惊奇甚至有些“匪夷所思”的,是秦思齐的数算能力。明代科举虽不考算学,但书院认为算术能“磨炼心志,启迪智慧”,故也开设相关课程。

    一日,算学教习出了一道难题:“今有梯形田一块,不知其亩数。只知南头宽四十步,北头宽五十六步,纵深一百二十步。又知此田共纳夏税小麦三石二斗。依本地则例,每亩田纳夏税麦五斗。问:此田实为几何亩?官府计亩纳税可有误差?若有,误差几何?”

    此题涉及实际的土地测量和赋税计算,步骤繁琐,许多同窗听得头晕眼花,不知从何下手。

    秦思齐却沉着冷静。他首先意识到关键是求出梯形面积。他默念《九章算术》中的梯形求积术(直田法):“并南北头宽,半之,以乘纵深,得积步。”

    接着,他回想皇帝钦定的亩制:1亩 = 240平方步。

    遂以总面积除以每亩步数:5760 ÷ 240 = 24亩。

    据此,应纳夏税:24亩 × 0.5斗/亩 = 12斗 = 1石2斗。

    但实际纳税额为3石2斗,远超此数。

    秦思齐并未停止,他敏锐地察觉到问题可能出在亩制上。他想起一路游学所见,各地亩制大小并不完全统一,虽朝廷有规定,但民间往往沿用旧习。

    他假设官府可能是按另一种亩制(如大亩,1亩=360平方步,或更复杂的当地习惯亩)来计算的。

    他尝试用实纳税额倒推官府认定的亩数:

    实纳税3石2斗 = 32斗。

    每亩纳5斗,则官府认定亩数为:32斗 ÷ 0.5斗/亩 = 64亩。

    再用总面积5760平方步除以64亩,得到:5760 ÷ 64 = 90平方步/亩。

    立刻指出:“学生算得此田实为二十四亩。然官府或按当地旧制‘小亩’征收,一亩仅为九十平方步,故计作六十四亩,以致税赋远超国法规定。此非计算之误,乃亩制紊乱、官吏或因循旧例、或有意盘剥所致!误差高达一倍有余!”

    不仅算得快,算得准,更从中剖析出了赋税实践中存在的深刻弊病,将一道单纯的算术题提升到了关乎国计民生的策论高度。

    算学教习听后,惊讶不已,抚掌叹道:“妙哉!秦生不仅算学精熟,更能由此及彼,洞察时弊,真乃实学之才也!尔等当效仿之,学问之道,岂独在经文之中?”

    经此几事,秦思齐在应天书院中声名鹊起,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外来游学士子。他的才华与务实学风,赢得了师长的赞赏,也引来了同窗的敬佩与结交之心,当然,也为他带来了更多纷繁的交际邀约,这其中,便包括了那流光溢彩、诱惑无限的秦淮河之邀。

    而这,也促使他必须做出更清晰的选择,是沉溺于眼前的虚名与浮华,还是坚守初心,向着最终的目标会试考场。

    如此才学,自然引人注目。很快,便有不少同窗向他伸出橄榄枝,或请教问题,或邀他参加诗会、文宴。

    秦思齐懂得“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道理,并未全然拒绝。他谨慎地挑选着,只参加那些确实以切磋学问、交流心得为主的清雅聚会,地点也多是在书院内部的亭阁或某位同窗租住的清静小院。

    席间,他谦逊有礼,论学则认真投入,但对于那些纯粹的风花雪月或无谓的吹捧应酬,则保持距离,适可而止。

    然而,在这帝都南京,尤其是毗邻那天下闻名的风流薮泽——秦淮河,真正的诱惑远不止于此。

    一次,几位家世颇为殷实、性情也更活跃张扬的同窗,力邀秦思齐参加一次“真正的”士子雅集,说是要在秦淮河畔的一处临水画舫上,以文会友,欣赏“六朝金粉”之地的风雅。

    秦思齐本欲推辞,但架不住对方再三热情相邀,言辞恳切,言道皆是志同道合之辈,绝无猥琐之事,只为开阔眼界,激发诗情。他犹豫再三,想到自己来京日久,却从未亲眼见过这传说中的秦淮河,心中亦有一丝好奇,最终勉强答应前往。

    是夜华灯初上,秦思齐随那几位同窗来到秦淮河边。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