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mianhua.la
对于同盟国来说,局势似乎一下子又回到了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接连投降的那段时间。
东线战场相对焦灼,巴尔干战场奥匈帝国则处于劣势。再加上西线战场德军处于全面防守姿态,如此看来,同盟国似乎已经没有获胜的希望?
这样的局面是德皇威廉二世绝对无法接受的,再加上德国总参谋长法金汉自上任以来毫无建树的原因,德皇威廉二世不得不重用容克贵族体系的将军们,倾听以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为首的军方高层的意见。
这其实也能算是德国权力崩坏的开始。德皇用了一系列手段来平衡国内的权力,但最终却无奈的发现,离开了容克贵族,似乎德国的军事行动没有任何进展。
这样的局面被以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为首的容克贵族看在眼中,他们自然也明白此时的德国和德皇威廉二世都需要容克贵族,他们可以提出更多的要求。
什么要求呢?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请求自己的军队可以不听从德国最高统帅部的命令,可以有足够的自主权来自己决定行动任务。
当然,这支军队还是听从于威廉二世命令的。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目的,也只是绕开以德国总参谋长法金汉为首的德国最高统帅部,避免自己的军事行动被法金汉破坏或者干扰。
并不只是威廉二世对法金汉的能力产生了怀疑,看得更加清楚的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实际上已经明白法金汉的决策是完全错误的。
在施里芬计划失败后还要强调西线主攻,这是法金汉的第一个错误。在战略转移到东线战场之后,反而有意忽略兴登堡所率领的原本的东线战场的德国军队,这是法金汉的第二个错误。
虽然权力斗争并不是错误,但在世界大战这种大背景之下,因为权力斗争而放弃本该有优势的局面,这种选择绝对是大错特错的。
这其实也是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提出拥有自主权的原因。要是继续跟着法金汉的进攻计划走,不仅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捞不到任何功劳,就连德国在东线战场的进攻计划,也很有可能会因此而受阻。
面对新登堡和鲁登道夫的要求,德皇威廉二世虽然有心拒绝,但也清楚这是大势所趋。
因为如果不授予兴登堡一定的自主权,那么总参谋长法金汉在这场战争中的过错就会被无限放大。
德国已经在战争前期更换过总参谋长的人选了,要是继续更换的话,很容易引起军心的动荡。
更重要的是,如果此时更换总参谋长,德皇威廉二世很难再任由自己的心意任命新任的总参谋长。
当初任命法金汉担任德国总参谋长的时候,那是因为德国在战场上还有一定的优势,当时的威廉二世也是掌握着巨大的权柄的。
可现在,随着德国在东西两线战场的作战不力,不仅作为总参谋长的法金汉需要背锅,就连推他上位的威廉二世也受到了影响。
要是再随便推一位总参谋长上台,就得考虑德军继续作战不力所带来的影响了。
到时候不只是军队高层怀疑总参谋长的能力,可能就连民众都会怀疑总参谋长的能力。而接连选任两位无能总参谋长的德皇,自然也是无法幸免于难的。
因此对于德皇威廉二世来说,一旦德国再次更换总参谋长的人选,他将不得不更多考虑其他军方高层的意见。
考虑到兴登堡在德国军方以及容克贵族内部的庞大声望,但凡德国更换总参谋长,兴登堡将成为当仁不让的第一选择。
相较于授予兴登堡一定的自主权,威廉二世更不能接受让兴登堡成为德国总参谋长。
因为这不仅代表着容克贵族的权力在德国内部高度膨胀,同样也代表着威廉二世本人,将彻底失去对军队的指挥权。
没了军队的皇权,被架空的概率是极大的。到时候就算能够赢得战争,对于威廉二世来说也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更别提如果战争失败,威廉二世这个没什么权力的皇帝反而成了背锅的。
果不其然,当兴登堡要求授予自己军队更多的自主权的时候,威廉二世纵使再过不愿,也只能勉强同意兴登堡的要求。
拿到军队自主权的兴登堡兴奋不已,连夜就和鲁登道夫召开了会议,商讨了军队下一步的进攻计划。
法金汉原本的进攻计划肯定是要扔在一边的。要是按照法金汉的进攻计划走,就算兴登堡能够率领军队横插一脚,最多也只是收获部分功劳而已。
但要是从正面战场的侧翼进行穿插,取得的效果必定比加入正面战场要大得多。
趁着前线的俄国军队都被法金汉所率领的德军主力吸引,此时完全是一个好机会,能够绕后到所有俄国军队的后方。
如果能够围歼这些俄军主力,这将是天大的功劳,足以让兴登堡坐稳德国军方第一人的宝座。
在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兴致勃勃的策划进攻计划的时候,远在欧洲另一边的法国国内,协约国也正在策划对德国的进攻。
说起来,自德国战略转移已经过去了数个月的时间。法国军队除了前期大范围的发动反攻之外,后面就没怎么像样的进攻了。
倒不是说法国完全放弃了反攻德国,而是在平静的海面之下,有着更加汹涌的海浪正在凝聚。
因为考虑到单靠法国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彻底反攻德国的,经过协约国内部的讨论之后,最终决定集合法国、西班牙以及意大利三国的精锐军队,在经过长达数个月的准备之后,对德国发动全面的战略反攻。
协约国对这次战略反攻有多么重视,从西班牙和意大利提供的军队数量就能够看出。
西班牙需要向法国提供80万的军队,意大利也需要向法国提供70万的军队,而且都必须是由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组成的本土精锐军队。
法国这边出动的军队数量更多,高达4个集团军一共150万的兵力。
这些军队数量累计起来,将会拥有超过300万的军队同时间对德国发动反攻。
当然,主要战场还是集中在一处,那就是由法国军方选定的索姆河区。
索姆河在法国的众多河流中并不起眼,甚至河流的长度也只有200多公里而已,只能算是一条小河。
但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它对法国来说是重要的地形堡垒。
当然,在德国军队由攻转守之后,这道天堑反而成了阻碍法国军队前进的障碍。
法国军队在凡尔登一线已经靠近了比利时和卢森堡的边境,在阿尔萨斯和洛林一线,也向前推进了数十公里。
可唯独在最北部,因为索姆河的阻挡,法国军队至今为止,也没能全部收复曾经被德国占领的土地。
法国军方将这场大反攻的主要进攻方向放在索姆河,一方面是想全面收复被德国占领的领土,另一方面则是想在索姆河方向打开缺口,从而尽可能解放比利时,并且攻入德国国内。
想要攻下索姆河是相当不容易的。除了索姆河自身带来的地形优势之外,德国在这一带构建了漫长并且相当坚固的防御工事,为的就是尽可能阻挡法国和西班牙的进攻,为东线战场争取更多的时间。
为了进行更加充分的准备,法国、西班牙以及意大利三方进行了几个月时间的调动,除了动用了近300万的军队之外,还准备了大几千门火炮,上百艘飞艇以及十多架飞机。
甚至西班牙已经放出了风声,宣称自己已经研发出专门应对敌方防御工事的强大武器,再过不久就可以投入到战争当中。
这样的武器就是坦克,卡洛也不打算再隐藏了。如果索姆河战役协约国方面陷入劣势,卡洛将及时动用坦克和飞机,为协约国打开缺口,从而彻底改变战争的走向。
毕竟这个世界的英国是站在了德国的那边,该有的谨慎还是要有的。
卡洛可没兴趣和德国继续打消耗战。对于卡洛来说,战争最好在1915年年内解决,尽量不要拖到1916年。
而1916年则是卡洛的底线。如果继续拖下去的话,西班牙也会面临被严重消耗的局面。
西线战场一副风雨要来的趋势,德国国内对此也感到十分的担忧。
好消息是,随着英国国内的进一步动员,英国政府主动向德国表示,英国可以派遣两个集团军的兵力,大约70万人前往西线战场,帮助德军进行防守。
而德国内部在战略转移后的这几个月,也动员了超过50万的军队,经过仓促的训练之后,可以投入到东西线战场作战。
有了这两个好消息,德国国内暂时松了一口气。因为有着英国70万的军队助阵,德国最高统帅部选择将新动员的50万军队,派遣30万人前往东线战场,留下20万人前往西线战场。
而经过这么一调动之后,德国在西线战场的兵力将重新恢复到200万的水平,在德国政府看来,守住防线绝对是绰绰有余的。
双方都在有意识地向索姆河区域调动军队,战争也在不久后打响。
因为德国和英国军队处于防守方的原因,率先发动进攻的肯定是协约国这边。
抱着收复国土的信念,数十万法国军队浩浩荡荡的在索姆河区域对德国军队发动了突袭。
为了配合索姆河方向的进攻,法国的反攻不仅在索姆河区域,还在全线大反攻。
凡尔登一线和阿尔萨斯-洛林一线发动了反攻,为的就是让德国人应接不暇,从而忽略了索姆河一线的防守。
和历史上不同的是,因为德国的战略转移,导致法国在凡尔登区域相当意外地获得了胜利。
胜利在一定程度上也让法国军队忘记了凡尔登战场的残酷,这也导致法国军队在发动进攻的时候,压根没想到过如果德军强力反击会是什么后果。
面对浩浩荡荡发动进攻的法国军队,德军当然不会无动于衷。在前线指挥官的命令之下,德军浩浩荡荡的发动了反击,枪声和炮火声在前线压根没有停歇,对前线士兵的耳朵进行了长时间的摧残。
当然,对于前线的士兵来说,炮火声对耳朵的影响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因为索姆河战役很快让法国和德国士兵回忆起了曾经的凡尔登战役,而且这场战役远比凡尔登战役更加残酷。
在法国军队发起反攻的第一天,德法军队就展开了激烈的交战。法国军队在当天的伤亡高达3.2万人,死亡士兵过万人,直逼凡尔登战役最残酷的时期。
这就是上限吗?
远远不是。
第一天只是吹响了残酷战争的号角,第二天才让双方军队意识到了,能活着是有多么幸运。
根据法国军方的内部数据,法军在第二天的伤亡高达4.6万人,开战两天的伤亡就接近8万人,绝对是世界大战爆发以来最残酷的战役。
如此巨大的伤亡让法国军队内部引起了不小的恐慌,法国政府也不断催促西班牙军队和意大利军队及时下场,集中兵力来进攻德军防线。
在法国政府的要求之下,西班牙军队和意大利军队也很快加入到了进攻当中。
但对于这样空前残酷的战役来说,哪怕是公认的战斗力强大的西班牙军队,对战役也是没太大的作用的。
双方只能不断承受巨大的伤亡,然后看看到底是自己率先承受不住伤亡,还是对方。
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军队加入战斗的第三天,协约国军队这边的伤亡猛增到7.4万人,开战前三天总计伤亡超过15万人。
虽然英德两军那边也有巨大的伤亡,但总体来说还是协约国这边更亏。
毕竟协约国这边处于进攻方,英国和德国凭借着地形外加防御工事的优势,能够大幅度减少己方的伤亡。
眼看着单日伤亡要奔着六位数发展,协约国这边终于坐不住了,决定减少进攻的频率,降低进攻的力度。
反攻当然还是要反攻的,但绝对不能如此鲁莽的发动大规模反攻。要挑德军防线最薄弱的地方发动反攻,集中协约国这边的火力优势,尽可能在德军防线上打开一道突破口。
换了一种思路之后,协约国军队这边的伤亡确实降低了。
第三天的伤亡高达7.4万人,第四天的伤亡又回落到5.6万人,第五天的伤亡更是不足4万人。
如果这些伤亡数字看起来就已经相当夸张的话,那么协约国在前线的子弹和炮弹消耗,看起来绝对会更加夸张。
在发动反攻的第一天,法国军队就向德国军队展示了法国在火炮方面的强大。
因为有着西班牙外加意大利的军火援助,法国在当天就向德国军队消耗了近15万发炮弹。
后续因为西班牙军队和意大利直接加入的原因,协约国军队消耗的炮弹数量不减反增,平均每天消耗超过20万发炮弹。
在如此巨大的消耗之下,取得的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虽然前线还没有太大的变动,但肉眼可见的是,德国修建的防御工事已经有了巨大的破损,一些比较简易的战壕甚至已经被炸成了废墟。
再加上最近阴雨连绵,德军龟缩在战壕之内,不得不忍受周边的一片泥泞。军靴上不仅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泥土,影响了德军士兵的走动。甚至就连衣服和脸上,也都满是肮脏的泥土和血痕。
好在德军士兵意志力坚定,这么一点困难是打不倒德国士兵的。
从协约国士兵的伤亡也能看出德军士兵的极高素质。在如此糟糕的环境外加协约国军队如此猛烈的炮火袭击之下,德国军队仍然有空闲可以反击,还对协约国军队造成了极大的伤亡。
但凡没有火力优势,可能协约国都没有发动进攻的必要了。
对于协约国这边来说也是有一个好消息的。虽然英国在历史上的索姆河战役中拿出了坦克,但那是因为索姆河战役在1916年爆发,英国在1915年就研发了坦克。
而现在处于1914年,英国国内或许也在研发着坦克,但绝对是没有成品的,更不可能在战场上动用坦克。
这其实也代表着,此时的同盟国那边已经没有了任何底牌。他们所能依靠的也就只有前线的军队,协约国只需要和同盟国比拼消耗,然后在适合的时机拿出自己的底牌,就能轻而易举的获得胜利。
至于为什么现在不拿出来,那当然是想再消耗消耗德法以及英国的实力了。
虽然西班牙也派出了军队参与战争,但因为数量不多,伤亡肯定没有德法两国士兵的伤亡大。
西班牙现有的人口规模也完全能够承受现在的伤亡,一旦战役进行到差不多火候,确定德法两国已经没有太多的兵力可以消耗,那时候才是拿出底牌的最好时机。
毕竟也得考虑到英国和德国强大的军工科研能力。要是西班牙过早的暴露了坦克,英国和德国绝对能在短时间内复制出来更简易的版本。
虽然复制品绝对比不上西班牙的正品,但只要英国和德国摸清了坦克的设计思路,理解了坦克在战场上的作用,他们一定会在战争中大力发展坦克,会给西班牙造成更多不必要的麻烦。
正所谓战争才是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卡洛可不会在这方面大意。两次世界大战虽然是相当残酷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科技确实在这两次世界大战中迎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只能说战争确实能够有效推动科技进步,对于英国和德国强大的科研能力,还是需要进行一定的防备的。
五千两百字第二更,求月票!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