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mianhua.la
德国本以为自己的进攻是突然袭击,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德国军队正式向前线的俄国军队发动进攻时,却发现这些俄国军队早已经做好了准备,就连防线也被临时加固过。
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法国和西班牙对俄国的及时提醒。
虽然西班牙的加入导致俄国在协约国的地位下降了很多,但总体来说,俄国仍然是协约国不可或缺的一环。
法国人可以接受俄国在东线战场的局部失败,但绝不能接受俄国在东线战场全线崩盘。
早在俄国第十集团军惨败的时候,法国和西班牙就向俄国紧急援助了一批军火武器,并且向俄国提供了大量的子弹和炮弹。
虽然没有派遣军队前往俄国作战,但法国和西班牙也组织了一批军官团,前往俄国协助进行新兵训练。
尼古拉二世也看出来了,要是还按照俄国原本的新兵训练方式,训练出的军队和现在战斗力拉胯的主力军队是没什么区别的。
只有效仿法国和西班牙军队的训练模式,再为新兵配套足够的制式武器和先进装备,才能获得一批真正具备战斗力的精锐强军。
为了帮助俄国训练出一支战斗力可靠的新军,西班牙方面还特意额外向俄国支援了数十万支步枪以及配套的武器装备,目的正是希望靠着这支新军,勉强维持东线战场的局势,替俄国争取更长的时间,同样也是替协约国争取更长的时间。
因为法国和西班牙各自派遣了军官前往俄国的原因,两国对俄国东线战场的局势,明显是非常清楚的。
当德国计划对俄国发动新一轮的袭击,甚至策划突破战术企图全面围剿俄国的几个集团军的时候,法国和西班牙方面自然也收到了相关的消息。
在法国和西班牙的及时提醒下,俄国的第三集团军提前做好了准备,并没有在德国偷袭的第一时间就手忙脚乱。
不过提前应对也不能完全弥补俄国军队和德国军队之间的战斗力差距。在德国军队发起总攻之后,俄国军队很快就招架不住德军的强大火力,只能被迫向后撤离。
这一撤确实让第三集团军及时止损。虽然撤退的局面有些不好看,但毕竟第三集团军的大部分士兵都是新兵,也不能要求他们做太多。
但问题是,当第三集团军向后方撤离之后,处于第三集团军左右两翼的第四和第八集团军也不得不跟着撤离。
原因也很简单,随着第三集团军的防线失守,第四和第八集团军的两翼也直接暴露在德国军队面前。
虽然第四和第八两个集团军的防线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侧翼暴露的风险,可不比正面战场被突破的风险低。
考虑到德国人一贯擅长侧翼包抄,要是真让德国军队发现第四和第八集团军的两翼存在兵力空虚的问题,恐怕这两个集团军相比第十集团军的结局也好不了多少。
于是东线战场就发生了如此滑稽的一幕。
在德国军队强大火力压制下的俄国第三集团军慌不择路的逃离战场,而观察到第三集团军撤离的第四和第八集团军,也跟在第三集团军的身后仓皇撤离。
德国军队甚至都没有使出全力,俄国军队就已经放弃了自己的防线。
先不管德国军队是怎么想的。俄国这边,总司令尼古拉大公此时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杀了这几个集团军的司令。
没办法,俄国军队的表现实在太过离谱。在俄国军队之前,尼古拉大公可没有听说过有其他国家的军队,能如此轻易的就放弃了自己的阵地。
这可不是单单一个集团军放弃了阵地,是第三第四和第八集团军全部放弃了自己的阵地,这可是东线战场东翼军队的主力。
换句话来说就是,因为这三个集团军的撤离,将有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落于德国军队之手。
这对俄国来说是不亚于第十集团军几乎全军覆没的一场惨败,甚至带来的影响还要更加严重。
尼古拉大公已经能够想到尼古拉二世在得知这条消息的时候,应当是怎样的反应和态度。
果不其然,当他向尼古拉二世汇报的时候,俄国军队如此离谱的表现,让尼古拉二世直接怒不可遏。
不仅办公室摆放的装饰品全部被砸个稀巴烂,就连尼古拉大公自己也没能幸免,被尼古拉二世砸来的装饰品不小心误伤。
不过这并不重要。目前最要紧的,是如何处理前线糟糕的局面,如何处理引起前线糟糕局面的几个集团军的总司令。
对于这些表现堪称离谱的俄国高层,尼古拉二世是一点也不想容忍了。他找来了首相彼得·阿尔卡季耶维奇·斯托雷平,与尼古拉大公三人开启了一场简短的会议,并且最终决定以强硬的手段,严厉处罚第三集团军总司令。
虽然导致第三集团军溃败的原因并不只总司令的无能,但没办法,如此巨大的失败,总是要找一个背锅的人来承担责任的。
其他的问题对于现在的俄国来说是很难解决的,至少这场战争结束之前,俄国是无法解决后勤和贪腐问题的。
反倒是这次战败的指挥官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对尼古拉二世来说一道命令就能够解决他。
没有过多犹豫,尼古拉二世立刻下令,立即罢免第三集团军总司令的职位,并且将其押送回圣彼得堡审判。
至于第四和第八集团军的总司令,虽然不会被罢免职位,但也因他们的糟糕表现,得到了尼古拉二世的严厉斥责。
尼古拉二世还勒令俄国前线的各部队,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不得再有任何私自撤离的行为。
哪怕打到全军覆没,也不得因自己的胆怯退缩,而导致身边战友的侧翼面临危险。
除了斥责之外,尼古拉二世还向第四和第八集团军下达了命令,要求他们即刻对德国军队发动反攻,不得让德军趁着俄军后撤之际,全面接管之前的防线。
至于最开始溃败的第三集团军,因为集团军内部大多都是新兵的原因,尼古拉二世倒也没有指望他们。
只是让第三集团军作为第四和第八集团军的预备部队,准备随时支援两个集团军。
好消息是,原本俄国三个集团军驻扎的地方,凭借着河流和山川之险,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德军的行进速度。
虽然德军在这片地区没遭遇什么像样的抵抗,可大规模的德军也始终无法快速的前进,只是初步占领了原本俄军的防线而已。
在俄国政府的命令之下,第四和第八集团军在接管了第三集团军的重武器之后,又开始向西进军,逐步接管了最靠近后方的防线。
这也导致前线逐渐稳定了下来。虽然还是有大片的土地被德军占领,但至少局势不会崩盘,还是能够继续依托地形和防线,对德军的进攻进行阻挡的。
局势是稳定下来了,但对俄国来说,这样的局势是稳定不了多长时间的。
虽然接管了第三集团军的重武器,但在仓皇逃离的过程当中,不仅第三集团军遗弃了大部分重武器,就连第四和第八集团军,也被迫放弃了部分重武器。
这也导致俄国军队的重火力武器更少,面对德国军队的火力压制,俄军方面只能采取龟缩防守的策略,时不时打个两枪证明自己的存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俄军无法对德军造成太大的伤亡,德军的火力压制却能给俄军造成极大的杀伤。
从前线俄军的战报也能看出双方伤亡的巨大差距。第四和第八集团军加起来的每天伤亡,已经高达上万人。
虽然其中相当一部分伤兵在经过简单的救治后还能继续投入战斗,但那些死亡或者受重伤的士兵,也是俄军实打实失去的战斗力。
在沙皇尼古拉二世、俄军总司令尼古拉大公以及西南方面军总司令伊凡诺夫的三重命令之下,俄军确实不敢后撤一步。
但大量军队待在前线上,伤亡也是非常吓人的。纵使俄国拥有欧洲最多的人口,也绝对无法长期承受如此巨大的伤亡。
为了自救,尼古拉二世只能选择从其他地方调动兵力,就比如和奥匈帝国的前线。
之前也提到过,俄奥边境双方各自拥有上百万的军队,这些军队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可观的。
既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又没有承担太大的伤亡,军队战斗力在整个俄国军队的体系当中,算得上是中上水平。
正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虽然这些军队战斗力相较于法德西三国的精锐军队来说不值一提,但也比俄国目前的大部分军队要好上一些。
将这些军队部署在和奥匈帝国的前线明显是浪费了。如今的奥匈帝国被协约国多个国家围攻,明显腾不出手来对俄国发动进攻。
换句话来说就是,俄国只需要在和奥匈帝国的前线采取防守姿态,就能确保前线无忧。
如此一来,和奥匈帝国的前线至少能够节省50万的军队,将这些军队向北调动,倒也能勉强补足之前第十集团军和现在第三集团军惨败的空缺。
想到这里,尼古拉二世坐不住了,恨不得立刻就能将这些军队调往德俄前线。
不过在调动这些军队之前,还是需要和巴尔干战场的协约国诸国打一声招呼的。
一方面是因为这么做有可能影响巴尔干战场的局势,毕竟奥匈帝国在得知俄国调动军队的情况下,肯定也会调动军队防守南部边境。
要是不提前通知协约国盟友,会让俄国的行为看起来有些像坑队友。
更重要的是,目前的俄国明显是有求于法国和西班牙的。但凡没有法国和西班牙的支援,俄国绝对不可能坚持这么长的时间。
在新一轮召开的协约国内部会议上,俄国代表就提到了俄国关于调动和奥匈帝国边境的军队的计划,并且希望协约国各国能够提前做好准备,避免应对不及。
对于俄国调动军队的行为,法国和西班牙并未表达反对。
虽然这么做会加大协约国各国在巴尔干战场的压力,可这么做同样也能缓解俄国在东线战场的压力。
还是那句话,法国和西班牙并不希望俄国崩盘。既然俄国的东线战场已经有了如此大的危机,那么自然应当优先解决俄国的危机。
至于巴尔干战场,调动几十万俄国军队对巴尔干战场的影响并不大。毕竟此时的西班牙和意大利还没有出全力,随便调动几十万军队前往巴尔干战场,就能填补因俄国军队调动导致的兵力空缺。
法国和西班牙没有反对,这对俄国来说当然是一个好消息。俄国政府方面也不再犹豫,立刻对俄奥边境的数十万军队下达了调令,要求他们立刻北上支援俄德前线。
相较于西欧国家的调动,俄国军队的调动就显得相当缓慢。再加上俄国的领土比较广阔,虽然俄德前线和俄奥前线都在俄国的西部,只是南北方向的区别。
但从俄奥前线调动数十万军队前往俄德前线,仍然耗费了接近一周的时间才完成。
一周的时间别说是高度关注东线战场局势的德奥两国了,哪怕是不参与战争的其他欧洲中立国家,也都大概清楚了俄国的行动。
没办法,俄国政府就是这么漏风。
不过好在俄国调动军队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近50万俄军浩浩荡荡的抵达了俄德前线,有效填补了前线俄军兵力不足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因为俄奥边境几乎暂无战事的原因,这些前往俄德前线的俄军,携带了足够的弹药和炮弹补给。
这对前线的俄军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毕竟东线战场的战事是非常频繁的,纵使俄国运来再多的子弹和炮弹,也绝对禁不住如此频繁的消耗。
更何况俄国压根没有能力运来足够的补给,前线的军队完全是省着过日子,根本没有享受过什么叫做火力压制。
俄国军队的调动让奥匈帝国有了更多的想法。既然俄军能够调动,那奥匈帝国的军队自然也能够调动。
虽然并不清楚俄国到底调动了多少军队,但从德国反馈的东线战场的局势也能看出,东线战场的俄军至少获得了数十万人的支援。
原本的俄奥前线,俄国的兵力是略微占据优势的。但在调动了这么多人之后,奥匈帝国的兵力已经处于优势地位。
此时的奥匈帝国可没有什么发动进攻的想法,自然也不需要在奥俄边境部署这么多的兵力。
反倒是奥匈帝国的南部边境和西部边境,需要更多的兵力来进行防守。
想到这里,奥匈帝国也没有过多犹豫,立刻下令调动军队前往南部边境防守。
和俄国不同的是,奥匈帝国在自己的前线调动军队,并不涉及自己盟友的战事。
这也代表着奥匈帝国并不需要通知自己的盟友德国,相关的事情可以自己做决定。
调动军队对奥匈帝国来说本来是一件好事,这数十万人投入到南部边境,可以让南部边境的战场变得更加稳固。
可问题是,在奥匈帝国调动军队的同时,西班牙和意大利也在调动着更多的军队。
一方面,意大利将北部边境的军队从70万人增兵到100万人,大有一副和奥匈帝国死磕的架势。
另一方面,西班牙则继续向巴尔干战场增兵50万人。
战争虽然坏处众多,但锻炼军队也是真的锻炼。西班牙好不容易参与一次世界大战,当然是要疯狂的在世界大战中汲取经验,充分的锻炼军队的。
而且适当增添伤亡也有助于西班牙在战后宣传自己的功绩,毕竟西班牙是中途加入进来的,伤亡肯定是比不过法国和俄国的。
当奥匈帝国调动军队之后才发现,这数十万军队的加入不仅没有改变巴尔干战场,反而还让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加糟糕。
西班牙增援的50万军队当中,有30万军队是本土军队,只有20万才是殖民地军队。
虽然这30万军队是从预备役动员出来的,但战斗力相较于主力部队也差不了多少。再加上意大利的增兵,奥匈帝国所面临的压力不仅没有减小,反而还有继续增大的趋势。
奥匈帝国虽然有心求助于德国和英国,但因为德英两国前不久才各自支援了一个集团军的原因,倒也没办法继续向他们开口。
没办法,压力再大也只能自己承受。好在西部边境的意大利军队虽然被增加到上百万人,但这是意大利军队带来的威慑力,反而还不足上百万俄国军队。
面对上百万意大利军队的进攻,奥匈帝国只需要部署大约60万军队,就能轻而易举地将这些意大利军队阻挡在边境之外。
相较于西部边境,南部边境才是目前战争的焦点。为了避免南部边境被突破,奥匈帝国也只能加大国内的动员,时不时就向前线运送数万兵力,来填补前线的兵力空缺。
五千字第一更,求月票!
稍后还有一更,今天日万!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