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mianhua.la
虽然西班牙也向巴尔干派出了军队,但对卡洛来说,这场战争的麻烦并不在巴尔干半岛,而在欧洲大陆之外的英伦三岛上。
德国失去奥匈帝国,无非只是失去一根手指而已。这对德国军队的战斗力来说影响并不大,德国在殊死一搏的士气加持之下,还是能和协约国继续抗衡一段时间的。
特别是在有英国帮助的情况下,德国能比历史上坚持更长时间,甚至未必没有翻盘的可能。
虽然同盟国是在原本的三国同盟基础之上建立的,但和德国早早缔结同盟条约的奥匈帝国,重要性明显比不上英国。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想要打败德国,就必须得先迫使英国投降。要是英国始终站在德国的身后,就能完全发挥德国的战争潜力,不断的给德国输血,让战争拖延更长的时间。
想要迫使英国投降,要么正面击败英国的海军,要么就得在英国内部给英国找一点麻烦了。
好消息是,西班牙目前在这两点上,都是有一定的准备的。
虽然西班牙的总体海军规模落后于英国,但法俄西意四国的海军加起来,和英德奥三国的海军还是有的一拼的。
至于英国内部的问题,实际上也一点不比奥匈帝国和俄国内部的问题少。
西班牙早就布局的爱尔兰自然不用多说,光是在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就有很多想要煽动印度独立的声音。
西班牙可以不用在乎菲律宾这个远在万里之外的殖民地,可英国一定会在乎印度。
这就是英国的软肋,只要掐好了英国的软肋,想要对付英国实际上也是相当容易的。
虽然已经有了对付英国的手段,但英国毕竟是目前的世界霸主,想要对付英国还得谨慎。
至少也要等到英国本土兵力空虚,外加海军被协约国联合舰队牵制的时机,才能一下子就让英国受重创。
目前还明显不是针对英国的时机,卡洛除了让皇家安全情报局暗中联系爱尔兰的反对英国势力做好准备之外,也没有过多在爱尔兰地区进行布局,避免引起英国人的警惕。
随着同盟国和协约国都在巴尔干地区大量增兵,奥匈帝国的南部边境,也爆发了规模较大的战役。
和东线战场只有个别国家参与的战争不同,如今的巴尔干战场汇聚了多个国家,包括英国,德国,奥匈帝国,法国,俄国,西班牙,意大利,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黑山。
除了这些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之外,欧洲各国还调动了自己的殖民地和自治领,在巴尔干地区作战的军队,也称得上是来自世界各地。
巴尔干战场打的可谓是相当激烈。别的不说,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是真的仇恨。
参战的塞尔维亚军队拥有极高的热情,他们已经迫不及待攻入奥匈帝国的领土,让奥匈帝国尝尝被侵略和入侵的滋味。
罗马尼亚对此也是相当期待和兴奋的。因为根据协约国和罗马尼亚的约定,一旦打败了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将获得奥匈帝国的特兰西瓦尼亚,这足以让罗马尼亚成为巴尔干诸国中在战争中受益最大的国家,彻底奠定罗马尼亚在巴尔干地区的霸主地位。
相较于这两个巴尔干国家,其他协约国派出的军队,作战的热情就没有那么强烈了。
特别是意大利军队,虽然他们从未拒绝过协约国联合司令部发出的命令,但从他们取得的战果就能看出,意大利军队那是一点也没有认真。
当然,也有可能是意大利军队认真了,只是他们完全打不过对面的奥匈帝国军队而已。
毕竟在意大利北部和奥匈帝国的边境战场上,意大利军队就是这样的表现。
如果说西线战场还不能体现法国军队和西班牙军队的战斗力差距,那么在巴尔干战场,当法国军队和西班牙军队面临同样的敌人,双方的战斗力差距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只比较双方的主力部队,西班牙军队的战斗力是要比法国军队高一档的。虽然差距并没有那么巨大,但谁也不能否认差距的存在。
大量军队加入对奥匈帝国的作战当中,这让奥匈帝国很快就感受到了压力。
虽然德国军队在同盟国举行会议后的数天内就抵达了奥匈帝国,但德国派出的一个集团军,可无法兼顾奥匈帝国来自三线的作战压力。
好在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也不傻,知道合理利用德国军队战斗力的强大。
在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命令之下,德国支援的集团军并未部署在奥匈帝国的西部边境,而是部署在了塞尔维亚到罗马尼亚的边境一线,防御匈牙利地区。
之所以将德国的集团军部署在这里,实际上也是因为,塞尔维亚到罗马尼亚一线,奥匈帝国所面对的进攻压力是最大的。
这里不仅有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的军队,还有法国和西班牙的军队。
如果只靠奥匈帝国军队进行防守,绝对撑不了太长时间。毕竟对面的协约国不仅人数更多,还装备了数量更多的火炮和机枪,在火力方面也处于绝对优势。
眼看着前线的伤亡越来越大,奥匈帝国政府坐不住了,连忙要求英国政府加快运送军队和物资,最好能在一周内将军队和物资全部送来奥匈帝国。
面对奥匈帝国的催促,英国政府实际上是相当为难的。原因也很简单,英国本土前往奥匈帝国,走直布罗陀海峡是最近的。
可直布罗陀海峡被西班牙把控,英国的运兵船走这里,简直是羊入虎口。
要是不走直布罗陀海峡的话,英国的运输船就必须得绕非洲一圈,在一周内将兵力运向奥匈帝国是完全不现实的。
想要在一周内将兵力运输到奥匈帝国,英国只剩下两个选择。
要么将军队运输到德国,然后在德国境内乘坐火车前往奥匈帝国。虽然这么做比较麻烦,但考虑到德国境内比较发达的铁路网,一周内运输数十万军队还是能够做到的。
另一个选择,就是不在英国本土调动军队,而是在英国的殖民地,比如埃及、南非和印度等地调动军队支援奥匈帝国。
在这三大殖民地,除了殖民地军队之外,英国也是有正规部队作为驻军的。
这三大殖民地都非常重要,埃及殖民地控制苏伊士运河,印度殖民地是大英帝国的核心,南非殖民地则是非洲为数不多正向收益的殖民地。
从这三大殖民地抽调军队,混编一部分殖民地军队,凑够一个集团军的30万人还是完全没问题的。
虽然这两种方法都能实现短时间内向奥匈帝国增派兵力,可英国政府经过慎重思考之后,最终还是决定选择第一种方式。
虽然三大殖民地有足够的军队可以调动,但要是从殖民地调动军队的话,在英国本土补充兵力之前,殖民地会面临兵力空虚的局面。
如今可是世界大战,英国政府无法保证在殖民地兵力空虚的情况下,西班牙和法国是否会偷袭自己的殖民地。
这也是英国最终决定从本土调兵的原因。毕竟就算本土兵力空虚,只要守好英吉利海峡,就不用担心遭到法国和西班牙的偷袭。
而且英国本土随时还能动员更多的军队,兵力空虚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为此,英国政府还特意联系了德国,希望德国的铁路体系能够配合英国,更快地将军队运输到奥匈帝国。
德国政府自然不会拒绝。毕竟除了交通部门需要配合英国之外,德国政府再也没有其他的付出了。
要是这些英国军队到达奥匈帝国之后能够稳住南边的战场,对德国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
德国就能集中精力应对东线战场,如果能够解决俄国的话,倒也能缓解奥匈帝国所面临的压力。
奥匈帝国之所以面临三线作战的局面,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咎于奥匈帝国和俄国的战场。
虽然俄国在东线战场失败之后,短时间内已经丧失了主动发起反击的能力。但万事不是绝对的,俄国在和奥匈帝国的边境还部署着近百万的军队,奥匈帝国也不得不将上百万的军队部署在边境,哪怕南线和西线都有危机也不敢调动。
要是能够彻底解决俄国,奥匈帝国就能将这上百万的军队重新部署到西线边境或者南部战场,奥匈帝国所面临的压力也就迎刃而解。
思来想去,德国政府最终发现,俄国才是那个最大的问题。只要解决了俄国,一切问题都有了解决的办法。
于是乎,在德国最高统帅部的谋划之下,决定对俄国发动新的攻势,在广袤的东欧平原使用大范围的战术穿插,尽可能包围俄国在东线战场的剩余部队。
一旦能够像之前的战役一样,解决一个或者多个俄国的集团军,那么俄国将再也没有能力发动反攻,甚至有极大概率不得不退出战争。
毕竟一个集团军拥有高达数十万的兵力,好几个集团军可就是上百万的兵力了。
要是一下子损失这么多的士兵,哪怕是俄国,也是绝对吃不消的。
德国最高统帅部拿着东线战场的地图判断了许久,最终还是觉得已经取得战果的区域,是执行战术穿插的最佳地区。
原因也很简单,虽然俄国在第十集团军损失惨重之后及时补充了兵力,但这些奔赴战场的军队可都是新兵。
和原本的第十集团军主力部队相比,这些奔赴战场的军队,不仅军事素养一塌糊涂,就连武器装备也更加糟糕。
虽然法国和西班牙都向俄国支援了一大批武器装备,但俄国军方仍然呈现僧多粥少的局面。
这些新兵很少能被分配到统一的制式步枪,甚至对大部分新兵来说,他们能够拿到步枪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俄国的新兵部队至今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获得步枪。他们想要获得步枪,最快的方式并不是等待法国和西班牙的军火援助,而是前线战友死亡后的步枪易手。
是的,俄国的情况就是这么糟糕。除了俄国的主力军队统一装备着来自法国和西班牙的制式步枪之外,只有少部分战斗力还算可靠的军队,才能优先装备来自法国和西班牙的步枪。
剩余的大部分俄国军队,装备的都是俄国本土生产的步枪。这些步枪不仅性能远远落后法国和西班牙的制式步枪,而且数量也是远远不足的。
相较于法国和德国能够做到的每个士兵都拥有一支步枪,俄国在这方面就要差劲很多了。
根据前线的数据,俄国的精锐部队能够做到每人一支步枪,战斗力可靠的主力部队也能做到。
剩下的大部分俄国普通军队和新兵,能够做到两人一支步枪就已经相当不错了。特别是新兵,一般三人一支步枪,剩下的两个人只能拿到子弹。
等什么时候自己的战友战死了,就可以捡起他的步枪,用自己的子弹投入到作战当中。
不管是法国还是西班牙,都清楚俄国军队的现状。
可这种状况是无法解决的,因为俄国的军队实在是太多了,多到法国和西班牙根本无法承担俄国军队的武器装备需求。
战争爆发到现在,也差不多过去了两年时间。在这两年时间里,各国都动员了上百万甚至数百万的军队,伤亡也是极其巨大的。
同盟国方面,德国动员了超过600万的军队,奥匈帝国动员了370万的军队,奥斯曼帝国则动员了210万的军队,英国动员了170万的军队,保加利亚85万。
协约国方面,法国动员了540万的军队,西班牙动员了160万的军队,意大利动员了150万的军队,罗马尼亚动员了80万的军队,塞尔维亚动员了70万的军队。
至于动员兵力最多的俄国,目前已经动员了接近890万的军队。扣除伤亡之后,目前俄国前线战场仍然有超过500万的军队存在。
想要一下子填补俄国军队武器装备的空缺,别说西班牙的军工厂制造能力了,就算加上法国,也只是勉勉强强。
毕竟法国和西班牙还是要兼顾自己军队的武器装备需求,只能拿出一部分来帮助俄国。
这也是俄国到现在为止,前线的武器装备仍然有大量空缺的原因。再加上俄国军队战败之后,总是会有大量的武器装备被德国军队缴获。
这也让俄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越来越少,只有在法国和西班牙源源不断补给武器装备的情况下,才能勉强维持现有的局面。
德国最高统帅部也正是清楚俄国军队的现状,才最终决定将主要的进攻方向放在原本已经打过胜仗的地方。
这里位于维斯瓦河上游的果尔利策地区,四周的地形较为开阔,比较适合进行战术穿插和突破。
一旦在这道防线上撕开一道口子,俄国军队很难堵住缺口,也很难凭借地形优势进行阻击。
这也是德国将进攻地点放在这里的另一大原因,总结来说就是难守易攻。
为了便于统一指挥,德国总参谋长法金汉并未任命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军队担任主攻,而是选择了更加听话的第十一集团军,由马肯森将军担任所有进攻部队的统一指挥,并且将来自基线部队的第10军和41近卫军也全部划归到了第十一集团军的麾下,壮大了第十一集团军的纸面实力。
在发动进攻之前,德国对这片地区驻扎的俄国军队已经进行过调查。这里驻扎的是俄国第三集团军,虽然拥有七个骑兵师,但大多是刚刚补充的新兵。
德国的第十一集团军经过整合之后,拥有超过34万的兵力,还拥有1600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其中有超过300门属于大口径火炮。
而俄国的第三集团军虽然也拥有超过25万的士兵,但集团军的大多数士兵都是新兵,有的士兵甚至是第一次走上战场,还没有经历过战场的洗礼。
除了士兵素质的差距之外,俄国的第三集团军在火炮方面,相较于德国的第十一集团军也有极大的劣势。
整个俄国第三集团军只拥有大约700门火炮,大口径火炮只拥有不到30门。更重要的是,这700门火炮所拥有的炮弹储备,只有不到5万发而已。
平均每门火炮只配备71发炮弹储备,这在正面战场上,基本上只是一天的炮弹消耗。
而德国军队这边,在拥有超过1600门火炮的情况下,德国军队还准备了超过50万发炮弹储备,平均每门火炮拥有312发炮弹储备。
光从这一点,就已经能够看出德国和俄国军队的根本差距在哪里了。
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情况下,德国最高统帅部信誓旦旦地下达了命令,相当自信地发动了进攻。
因为整个欧洲都聚焦巴尔干战场,德国最高统帅部坚信,这次进攻将让俄国军队无法及时应对,德军也将在短时间内撕开一道缺口,从而彻底摧毁俄军的防线。
五千字第二更,求月票!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