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mianhua.la
协约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和平谈判持续了很长时间,虽然中间产生过许多分歧,但因为没有英国人的干预,最终还是圆满的达成了协议。
对奥斯曼帝国来说,这场战争绝对是损失惨重的。奥斯曼帝国的所有欧洲领土都被划入了协约国共管区,包括千年古城君士坦丁堡在内。
奥斯曼帝国也被迫迁都到小亚细亚半岛的安卡拉,比历史上更早地完成了迁都。
亚洲领土方面,历史上的伊拉克到科威特一带,全部被西班牙占领。西班牙军队还顺势占领了拉希德埃米尔国的沿海区域,除了巴林和卡塔尔之外,所有波斯湾南岸的土地都属于西班牙。
而在中东半岛的西部,包括叙利亚、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在内的西中东半岛,都被划入了法国的接管范围。
这也让法国在明面上的收获看起来比西班牙更大,毕竟西班牙的波斯湾沿岸,除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之外,剩下的大部分土地都是荒芜的沙漠地区。
同属协约国三大巨头的俄国,也在这场关于对奥斯曼帝国土地的瓜分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
高加索地区约数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俄国掌控,俄国也终于在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迎来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消息。
条约签署之后,奥斯曼帝国将失去除小亚细亚半岛之外的绝大多数领土,绝对是自世界大战爆发以来,损失最为惨重的国家。
不过好消息是,奥斯曼帝国得以从战争的泥潭中走出。如今的世界大战变得更加混乱,同盟国和协约国各自有了英国和西班牙的支援,不管是战争的规模还是惨烈程度,都要远远领先之前的战争。
如今的世界大战已经完全变成了列强的舞台,体量较小的国家在这样的超级大战上,只能任由更加强大的国家宰割。
已经投降的保加利亚是这样,现在刚刚完成和平谈判的奥斯曼帝国同样也是这样。
奥斯曼帝国的投降不仅打乱了英国在中东地区的部署,也让同盟国感受到了压力。
随着和平条约的签订,同盟国内部也紧急召开了会议,商讨在如今的欧洲局势之下,同盟国应当如何发动进攻。
因为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的接连投降,如今的同盟国就只剩下德国、奥匈帝国和英国三大列强。
虽然同盟国国家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少,但好在剩下的三个都是列强级别的国家,其中英国和德国都是超级列强,整体的质量反而更高了。
在这场同盟国国家的内部会议中,优先被提到的,就是如今的巴尔干半岛局势。
没办法,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投降之后,同盟国在巴尔干半岛就只剩下奥匈帝国独自作战。
而奥匈帝国将要面对的,是曾经进攻奥斯曼帝国的50万法俄联军、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的40万联军、西班牙的40万军队以及意大利正在进攻奥匈帝国的70万军队。
这也就是因为德国在东线战场的进攻吸引了大部分俄国军队的火力,要不然,俄国还能再动用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军队进攻奥匈帝国。
哪怕就目前的局势,奥匈帝国也要应对超过200万的协约国联军。
虽然奥匈帝国目前也有200多万的军队,但这些军队中至少有一半要停留在东部边境,防备俄国军队的袭击。
真正能够应对巴尔干诸国、法俄联军以及意大利和西班牙军队的,其实就只有不到100万的军队。
对于奥匈帝国来说,如何在协约国来势汹汹的进攻下守住国土,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奥匈帝国内部可不是铁板一块的,关于军队应当重点防守哪一块地区,奥地利政府和匈牙利政府之间也是有分歧的。
这也是二元制帝国的坏处。虽然皇帝弗朗茨·约瑟夫是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的统治者,但两国政府之间还是要分清楚主次的。
奥地利政府肯定会优先考虑奥地利地区的利益,匈牙利政府肯定也会优先考虑匈牙利地区的利益。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匈牙利政府希望帝国政府抽调大部分军队防守南部边境,避免广阔的匈牙利平原被敌人入侵。
匈牙利不仅是奥匈帝国重要的粮食产区,这里的粮食产量也关乎到匈牙利贵族和地主的收入。
要是匈牙利平原被敌军入侵,对依靠粮食换取收入的匈牙利贵族和地主来说,那可就是灭顶之灾了。
对于匈牙利政府的要求,奥地利政府却不以为意。
首先,奥匈帝国的军队是有限的。有限的军队自然要更加合理的利用,应当重点防御的,自然也是更加重要的奥地利地区。
别看意大利方向只有70万军队进攻奥匈帝国,谁也无法保证后续法国和西班牙是否会在意大利方向发动进攻。
要是因为意大利方向的兵力缺少导致奥地利防线被突破,奥匈帝国很有可能走上奥斯曼帝国的老路,被迫割让土地投降。
至于匈牙利贵族和地主一直心心念念的匈牙利防线,倒没有必要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去经营。
毕竟匈牙利平原东部和北部被科尔巴阡山脉包围,南边则是迪纳拉山脉和多瑙河,协约国军队想要突破这些天然防线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就算匈牙利方向的防线被突破,一时半会儿也威胁不到奥匈帝国的核心区域,足以为奥匈帝国争取更长的时间来调动军队支援。
要是奥地利地区沦陷,可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调动军队了。也正因为如此,奥地利政府并不赞同在匈牙利防线部署太多的军队,更希望将主要目光放在西部边境和东部边境。
对于国内发生的争吵,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是相当清楚的。
好消息是,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在奥匈帝国内部拥有巨大的声望,只要有他坐镇,奥匈帝国内部就算拥有再大的矛盾,也暂时不可能走向解体的结局。
坏消息是,1830年出生的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今年已经74岁的高龄,谁也无法保证这位年过七旬的老皇帝还能活多长时间。
一旦老皇帝去世,他的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可没有这么高的声望,能够继续维持这个内部存在巨大矛盾的国家持续统一下去。
这个世界的世界大战并非由刺杀斐迪南大公爆发,这也导致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侄子,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幸运的活了下来。
因为战争早几年爆发的原因,在战争爆发之后,皇储斐迪南自然也就没有时间去视察波斯尼亚了。
这不仅让他躲过了刺杀,也让奥匈帝国有了一位更加成熟的皇位继承者。
但所谓的成熟,其实只是年龄更大而已。
因为皇储斐迪南和他的妻子是贵庶通婚的原因,他们的孩子并没有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权。
这其实也代表着,不管皇储斐迪南是否优秀,奥匈帝国的皇位最终还要传承到他的弟弟,奥托·弗朗茨那一脉的手中。
当然,斐迪南的弟弟奥托·弗朗茨更加不幸。这位本来有希望继承奥匈帝国皇位的王子,早在1906年就已经去世。
不过这并不影响他的儿子卡尔接过了他的王位继承权,成为奥匈帝国的皇位第二顺位继承人,仅次于皇储斐迪南。
这也是最终卡尔成为奥匈帝国统治者的原因,只不过因为这个世界皇储斐迪南并没有被刺杀,卡尔成为奥匈帝国的皇帝,或许还要再等一段时间。
虽然老皇帝凭借自己的威望镇压了奥地利政府和匈牙利政府之间的矛盾,但他也清楚,这样凭借威望镇压矛盾的行为,终究只能解决一时之危。
想要彻底解决奥匈帝国内部的矛盾,还得解决造成两个政府出现矛盾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奥匈帝国兵力不足的问题。
其实也好解决,无非就是奥匈帝国内部加大动员力度,外加寻求自己两个盟友德国和英国的援助。
在同盟国的会议上,奥匈帝国的外交代表向德国和英国提出了奥匈帝国内部的困难情况,希望能够获得德国和英国的支援。
对德国来说,在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已经投降的情况下,德国肯定是不想失去奥匈帝国这个盟友的。
更何况,奥匈帝国能够提供的支持比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加起来都多,毕竟奥匈帝国的列强地位是实打实的。
不过德国内部也有问题,那就是德国的大部分兵力已经被调动到东线,西线的兵力已经不足百万人,只能勉强防守现有的防线。
东线虽然有近300万的兵力,可东线正在发动大规模战役,总不能临时动用东线战场的预备部队吧?
预备部队虽然暂时不会加入战场,但在前线战争比较焦灼或者比较危机的情况下,还是需要向前线支援的。
要是调动了东线战场的预备部队,万一东线战场出现什么问题,德国可就没有任何后手准备了。
既然东西两线的军队都不能调动,那德国能够调动的,也就只有在本土修整的那数十万并不满员的军队了。
虽然这些军队还没有完成修整补给的过程,但毕竟作为重要盟友的奥匈帝国已经在求助了,德国这边也不好无动衷。
经过同盟国的商议,德国决定整合国内30万正在休整的军队,组建一支远征军前往奥匈帝国境内作战。
德国的决定让奥匈帝国兴奋不已,虽然德国只派出了大约一个集团军的兵力,但一个德国的集团军的战斗力,至少相当于两个奥匈帝国集团军的战斗力。
这个德国集团军不管是部署在西部边境还是东部边境,亦或者是匈牙利的南部边境,都能帮助奥匈帝国很好的守卫国土。
或许是看到德国咬牙抽调了一个集团军的兵力,英国方面也大方了一回,决定派遣一个集团军的兵力前往奥匈帝国作战。
当然,和德国几乎由精锐士兵组成的主力集团军不同,英国派出的集团军实际上是由英国本土士兵和殖民地士兵混编而成的。
说的难听一点,英国派出的集团军实际上就是杂牌军。只不过在杂牌军当中混了那么几个主力师或者军,让整个集团军的编制看起来好看了那么一些。
好在英国政府也算是财大气粗,给这支杂牌集团军配备了堪比主力集团军的武器装备。
这支集团军不仅统一装备着英国的制式步枪李恩菲尔德,还装备了大量的机枪和各类口径火炮,在火力方面丝毫不逊色德国军队。
火力充足这一特点,也是英国军队相较于欧洲其他国家的优势。毫不夸张的说,除了少数几个资本比较雄厚的列强能够强调军队的优势之外,其他大部分欧洲国家的军队,是没有资格过度强调火力优势的。
毕竟不管是火炮还是机枪,制造都是需要大量的成本的。机枪消耗子弹的速度比步枪快的多,炮弹的成本也比子弹多得多。
就算装备了足够数量的机枪和火炮,对相当一部分欧洲国家的军队来说,他们也是无法在战场上肆无忌惮的去使用的。
除了向奥匈帝国派出一个集团军的兵力之外,英国还和奥匈帝国签订了一笔军火贸易协议,约定向奥匈帝国支援至少100万支步枪、2200挺机枪、1200门火炮和相应的子弹,炮弹等等。
这笔武器装备的援助对奥匈帝国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之前也提过,弗朗茨约瑟夫所制定的解决国内冲突的主要方式,就是靠国内加大动员外加寻求德国和英国的帮助。
想要在国内进行更大范围的动员,就必须得准备足够的武器装备。
虽然奥匈帝国国内也有不错的工业,但国内军工厂的生产速度能够跟得上前线的消耗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实在没办法再拿出一批武器装备来动员军队。
要是德国和英国也无法向奥匈帝国支援武器装备的话,那奥匈帝国就只能使用老办法了,也就是暂时不向新兵发放武器,等所有新兵几乎训练完成,再向他们发放武器装备来进行打靶训练。
反正几个月的打靶训练也训练不出什么效果,此时的欧洲各国也无法向新兵提供足够的子弹来让他们训练。
倒不如让士兵们上了战场自己慢慢摸索,反正相较于新兵训练来说,战场会让士兵更快实现蜕变,从而从一名新兵成长为老兵。
同盟国很快敲定了对奥匈帝国的支援计划,但这并不代表奥匈帝国所面临的危机就被解决。
恰恰相反,在英国和德国的援助还没有到达奥匈帝国之前,这段时间就是奥匈帝国国内最脆弱的阶段。
为了防止国内出现混乱,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下令,让政府公开德国和英国即将派遣集团军远赴奥匈帝国作战的消息,让民众不用再为边境的问题而担忧。
确实,当奥匈帝国公开德国即将派遣集团军帮助奥匈帝国作战的消息之后,很有效的减少了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对战争的担忧。
英国的集团军暂且不提,德国的集团军战斗力还是很有口碑的。特别是德国刚刚在东线取得极大胜利的情况下,一旦德国派遣的集团军到达奥匈帝国边境,光是气势就能胜过协约国军队几分。
有好消息自也有坏消息。
虽然奥匈帝国并没有完全公布德国和英国对自己的援助情况,但这样的消息也引起了协约国的关注。
既然已经清楚德国和英国都派遣了军队援助奥匈帝国,那么自然而然,协约国也要增加在巴尔干半岛的兵力部署,应对德国和英国的增兵。
俄国因为刚刚在东线战场战败的原因,自然不会选择继续向巴尔干战场增兵。
那么有能力向巴尔干战场增兵的协约国国家,也就只剩下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三个。
虽然法国尚有余力,但法国明显不希望在巴尔干战场浪费太多的兵力。在协约国内部经过商讨之后,最终决定由西班牙和意大利向巴尔干战场增兵,法国则向巴尔干诸国提供一部分武器装备在内的支援,提升巴尔干诸国的战斗力。
西班牙需要向巴尔干战场增兵50万人,其中本土军队至少20万人,殖民地军队30万人。
而意大利需要向巴尔干战场增兵30万人,这对已经完成动员的意大利来说,还是非常容易就能够做到的。
在得到法国提供的武器装备的援助之后,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对这场战争也充满了信心。
他们已经联手打败了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这场战争怎么看,胜利的天平都是在不断的倾向协约国这边的。
这也让罗马尼亚的国王卡罗尔一世庆幸不已。他庆幸自己没有选择加入同盟国,要不然投降并且和协约国签订和约的,可能就是加入同盟国的罗马尼亚了。
五千字第一更,求月票!
稍后还有一更,今天日万。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