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mianhua.la
十月十七日,智云集团的例行记者招待会上,智云集团的新闻发言人在回答记者问的时候,首次公开承认了智云集团存在可大规模实用化的超导量子计算机,并且宣称公司已经在多个人工智能算力中心上应用了超导量子计算机。
同时也首次对外承认,超导量子计算机在人工智能训练以及运营领域里的高效性能。
尽管这一次的新闻发布会上,智云集团的发言人并没有给出任何详细的技术,尤其是至关重要的性能参数,如量子比特数,但是这消息依旧足够轰动。
新闻发布会刚结束,全球各地的主要网络媒体率先报道,而大量的自媒体博主们也是迅速跟进,各种智云集团公布超导量子计算机的信息充满了整个网络空间。
一时间,全世界稍微关注科技行业的网民们,都第一时间从各种社交APP,尤其是短视频,X以及微博等资讯平台上看到了相关消息。
这就让很多人震惊!
科幻里吹了很多年,业界反复研究多年的量子计算机,终于进入实用化阶段了?
也有不少懂得行业内部动态,或者本身就专注于量子计算机研发的人士,也是陆续发表自己的看法。
美国的一家电视新闻网上,就邀请了一个量子计算机领域的专家进行提问。
而这个专家在电视节目里表示,智云集团能够在现阶段里拿出来可以实用化的量子计算机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因为研究量子计算机的企业或研究机构很多,但是他们哪怕是在实验室里都没能解决可控量子比特数量的问题……更别说进行商业化应用了。
但是他同样也表示,如果在多方面的底层技术里都获得了突破,那么智云集团研发出来超导量子计算机完全是有可能的。
同时也提出猜测,智云集团集团,很有可能是利用大数据模型进行预测,干预量子比特,进而实现大规模的量子比特可控化。
同时也指出,目前这一技术路线也是很多研究量子计算机的企业所推进的技术路线。
考虑到智云集团在人工智能领域里的巨大技术优势,他们完全是有可能做到的。
而他猜测的没有错……智云集团的量子计算机还真的是依靠自身的强悍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打造出来了LX算法构架,训练出来了一个专门预测、分析量子比特的大数据模型,进而实现大规模的干预,分析量子比特的。
如此才能够实现上万,甚至好几万的可控量子比特数量,让量子计算机进入真正的实用化阶段!
智云集团的超导量子计算机技术,其技术核心依旧是建立在人工智能技术之上的……当然,反过来说超导量子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又进一步推动了智云集团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发展。
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螺旋式上升关系。
————
国内的诸多媒体网站上,也同样有着大量超导量子计算机的报道以及讨论,某乎就有排名第一的话题:智云的超导量子计算机采到底如何,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话题里的回答非常多,短时间内就出现了好几千个回答,当然……绝大部分都是毫无意义的玩梗编段子,还有很多都是情绪化输出,真正有信息量的回答屈指可数。
其中的一篇回答就是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试图探索智云集团的超导量子计算机的技术路线……其分析结果和海外的专业人士的分析结果差不多,都是把技术突破定位到了:通过大数据模型对量子比特进行预测以及干预!
“智云集团肯定是做出来了某种大数据模型,能够准确的预测和干预量子比特,要不然是不可能大幅度提升量子计算机的可控量子比特数量的!”
同时这个博主也有自己的一些猜测,他同时也猜测智云集团在量子芯片的工艺上取得了巨大的技术突破。
“目前来说,量子芯片内的核心计算单元,是通过堆迭来实现的,而这个堆迭精度需要达到百纳米级别,根据公开消息,目前根据这一技术路线做出来的量子芯片,其堆迭数量不尽人意!”
“为了进一步提升量子芯片内部的核心计算单元数量,必须提升堆迭精度,如此才能够在量子芯片上堆迭更多的计算单元,而这是目前的技术工艺所无法做到的!”
“智云集团必然是寻找到了一条全新的工艺路线,进而实现了更多计算单元的量子芯片的制造!”
这个博主猜测的是新的技术路线……实际上还是有所差异的,智云集团采用是全新自研的3D类堆迭技术路线,为此重新打造了一整条生产线,研发了多种核心的制造设备,其中最为核心的当属量子对准机。
其第四代量子对准机,已经可以实现二十纳米级别的对准偏移量,这个精度可是非常惊人的……目前地球上除了仙女山控股拥有这种超高精度量子对准机外,根本不存在第二家公司有类似的技术。
别说第四代量子对准机了,就算是上一代的第三代量子对准机的四十纳米的对准偏移量,这个精度也是没有其他公司的设备能够达到的。
而第四代的量子对准机,也只是量子芯片生产线的其中一种核心设备而已,其他的各类核心设备还有十多种,细分下来各种高精度设备有一百多种呢,辅助设备两百多种呢。
整个量子芯片的制造工厂,其复杂程度以及技术先进程度,其实比三纳米芯片工厂更高!
因为先进量子芯片的制造难度,本身就比三纳米工艺的半导体芯片更难。
三纳米工艺的芯片,智云集团旗下的智云微电子都能进行量产了,良率也有几十个百分点。
但是智云集团目前依旧无法实现先进量子芯片的大规模、低成本量产……哪怕是早已经量产的第五代量子芯片也如此……产能很低的,年产量只有区区两千片不到!
主要是智云集团的超导量子芯片,为了满足LX构架的特殊性,专门研发了一种全新的3D类超导元器件堆迭量子芯片构架。
其技术路线,加工方式都和其他厂商使用传统半导体技术进行加工的量子芯片是有根本性的技术路线差异的!
这两者并不是同一种东西!
智云集团要制造一枚3D类量子芯片,需要在芯片上精准堆迭数十万个甚至更多的元器件,并且每一次的对准偏移量都要控制在数十纳米的精度……一个元器件堆迭偏差过大,就会导致一整个区域的元器件工作区失效,为此智云集团的量子芯片设计部门还专门设计了功能区屏蔽技术,把加工过程里出现的失效功能区进行屏蔽。
但是来多几次的话,导致过多功能区域失效的话,依旧会导致整个量子芯片报废……甚至想要屏蔽掉失效功能区域的策略也行不通的,这些功能区域都是高度关联的,屏蔽几个功能区还行,勉强能继续使用……只不过可控量子比特数量要下降。
但是屏蔽数量太多的话,那么就没办法了,会直接导致整个量子芯片都废掉,没法用了。
当然,如果运气超级爆炸,芯片加工过程里失效的功能区极少,甚至没有的话,那么其可控量子比特数量就会超过设计预期,比如第五代量子芯片里,最顶级的量子芯片实际上是可以达到一万两千个量子比特的……但是次品则是只有八千个量子比特左右。
同样是第五代量子芯片,也有着性能差距的!
但是不管如何,智云集团自研的3D堆迭量子芯片需要堆迭加工的元器件数量太多,而且对精度要求极高,最终导致良率极低。
而良率极低,意味着产能低,同时量子芯片的研发成本需要平摊进去,昂贵的量子芯片工厂的建设投资成本也要平摊进去,最终就导致了目前的量子芯片,其成本极为高昂,好几千万一片呢……
智云集团为了生产量子芯片,可是和仙女山控股一起,专门研发了全套的生产设备,而这套设备,是目前没有第二家工厂能够做的。
——————
而就在外界针对智云集团的超导量子计算机消息激烈讨论的时候,智云集团内部的超导量子计算机项目组,也根据上层的吩咐对YCL-51超导量子计算机进行改进……也不能说是改进,而是削弱!
以用来对外销售……集团高层不愿意直接出售YCL-51超导量子计算机,这种超导量子计算机的性能过于强悍,直接出售的话,容易打破自家的算力优势……同时MMK34材料也不能对外公开,必须替换掉。
因此需要YCL-51超导量子计算机上使用的MMK34材料,全面替换为TK120超导材料……这样会导致更多的制冷需求,所以也就需要对散热系统进行重新设计。
当然,只是搞个散热系统而已,整体技术难度并不大……尤其是对于智云集团这样的顶级企业而言,他们都不用重新设计核心制冷系统,直接把之前第四代量子计算机里的制冷系统拿来用就行了。
然后则是把第五代量子芯片进行削弱设计,简单粗暴的砍掉了大量元器件数量……元器件少,加工就更简单,也更节省时间,甚至良率都能大幅度提升,进而降低制造成本,提升利润。
YCL-51超导量子计算机,光是内部采购就三亿一台,如果要外销还要保持利润的话,就得六个亿甚至十个亿了。
这个价格,说实话,也没几家公司能买得起了……所以价格要控制下来,同时还要维持利润,因此先砍掉MMK34超导材料,用廉价便宜的TK120超导材料进行代替,同时量子芯片也要砍一刀!
几千万元一片的第五代量子芯片太贵了,成本太高了,最好是能够做一个成本千万以内的量子芯片出来。
削弱设计后的这个外销版本的第五代量子芯片,其可控量子比特的数量设计目标是四千个到六千个之间。
主要是实际制造过程里因为对准精度偏差问题,出现屏蔽区域不一的情况,所以其可控量子比特数量会在四千个到六千个之间。
低于四千个量子比特的话,这个芯片就意味着有大量的功能区失效被屏蔽,直接就报废掉了,没法用了。
而六千个量子比特的话,这意味着达到了设计上限,整个加工过程里只出现了极少的偏差。
后续智云集团这边,会根据每一颗芯片的元器件功能区的完好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分级,分出来四千个、五千个、六千个可控量子比特的不同级别的量子芯片……并且会进行不同程度的定价!
降低性能需求后因为良率的提升,最终会导致成本大幅度下降,按照项目组的预估,削弱后的第五代外销版量子芯片的成本,有望控制在五百万元一枚。
除了超导材料(附带制冷系统)以及量子芯片进行大幅度修改外,其他子系统的修改不大,基本上都是简单修改后,节省一些成本就直接使用了。
这种直接削弱的量子计算机的设计,因为不涉及技术突破,所以做起来也很简单……尤其是对于智云集团这样的顶级企业而言。
没有多久,徐申学就看到了第一台原型机。
其体型和YCL-51量子计算机差不多,都是一个大柜子,体积并不算小……当然,徐申学并不关心这个,他关心的是性能和成本。
量子计算机项目组的负责人向徐申学报告道:“我们修改的这款量子计算机,内部项目代号为YCL-52,其可控量子比特数量为五千个,此外还有四千个以及六千个的版本!”
“采用TK120超导材料为核心材料!”
“整体性能远远无法和我们自用的YCL-51超导量子计算机进行对比,如果用于人工智能训练的话,其效能大概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
“但是成本确实大幅度降低了,我们把各项成本算进去后,预计每台成本在五千万元左右,此外四千量子比特以及六千量子比特的型号,其成本也和五千量子比特的成本一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至于销售价格,这个要看市场部门的定价策略以及外部市场环境了!”
徐申学听罢点头:“不错,虽然性能差了点,但是足以满足市场需求了!”
他对这个YCL-52超导量子计算机其实并不太关心……只是外销的猴版而已,用来赚钱的同时,也和那些各大财团用来进行利益交换的。
他真正关注的还是全新一代的第六代超导量子计算机:YCL-61。
这才是量子计算机项目组,以及附带的其他各子系统研发项目组的核心项目!
其核心技术指标只有一个:可控量子比特数量提升到五万个!
对比第五代的YCL-51,直接提升了五倍之多!
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简单,智云集团这边新设计,建设了新一代的量子芯片制造设备以及生产线,如此才能够生产出来元器件数量也翻了很多倍的第六代量子芯片。
同时最为核心的算法也要进行大幅度的升级改进,如此才能够满足超过五万个量子比特的预测,干预需求。
这两大核心技术,没一个是简单的。
饶是智云集团里量子计算机项目里的都是顶级天才,同时还有着不同级别的科研名额加持,但是做起来也不容易。
自从YCL-51超导量子计算机完成技术研发后,他们就开始搞第六代超导量子计算机了,但是依旧花费了三年多的时间才堪堪完成。
而现在,徐申学也终于看到了第六代超导量子计算机的量产原型机!
其外观以及体积大小,和第五代区别不大,外观依旧是非常朴素的大铁箱子,因为要给徐申学看,所以一侧的机柜门是打开的,徐申学可以看到里头的诸多复杂的设备!
超导量子计算机的核心零部件虽然是量子芯片,而量子芯片的体积其实很小的,但是为了支持这个量子芯片的运行,依旧需要大量的外部零配件以及子系统的支撑……而且暂时还无法小型化!
所以整个量子计算机的体积比较大!
目前智云集团的工程师们也在探索量子计算机的小型化,但是目前来说难度还比较大……
现在的超导量子计算机,其实和早期的电子计算机非常类似,都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其个头也都非常大,耗电也很大。
但是假以时日,尤其是未来出现了性能更好的常温常压超导体后,未来的超导量子计算机未必不能做成个人微型机的体积大小……未来进一步发展说不准都能装进笔记本甚至手机里去呢。
只不过那是很久以后的未来……现在嘛,智云集团搞出来的超导量子计算机都是庞然大物!
而量子计算机项目的负责人也在道:“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第六代量子计算机的量产原型机了,目前正在准备量产化,后续将会用在第二座YANC算力中心里!”
“第二座的YANC算力中心,将会全面使用我们的YCL-61超导量子计算机,届时综合算力还会再提升一个层次!”
西阳城那边的第一座YANC算力中心,为了控制技术风险,加上YCL-61超导量子计算机的量产时间以及速度也跟不上,因此使用的还是YCL-51超导量子计算机,预计明年春天就能投入运营。
但是后续同样在西阳城开工建设的第二座YANC算力中心,将会使用YCL-61超导量子计算机,预计夏天秋天投入运营使用。
而等到第三座YANC算力中心建设的时候,还会继续升级,如使用采用等效三纳米工艺以及第四代大带宽内存的APO7000显卡,这座算力中心预计明年冬天就会投入运营。
不出意外的话,明年智云集团将会得到三座大新的新一代YANC算力中心并投入运营使用,新增人工智能算力达到一千EFLPOS,推动智云集团的人工智能总算力达到一千六百EFLPOS的规模。
而后年也预计会有四座算力中心投入使用,随着新一代的神经拟态计算机芯片投入使用,再加上YCL-61超导量子计算机以及APO7000显卡,新建设的YANC算力中心的算力将会更大,预计后年能够新增两千EFLPOS的人工智能算力。
后续智云集团每年的新增人工智能算力,都会维持在两千EFLPOS以上,直到国内的发电能力撑不住为止……而这个数据,大概是一万EFLPOS左右。
到那个时候,如果想要继续大幅度增加算力,一方面就要通过持续的技术革新,尽可能的让现有的电力供应做到更多的算力……但是受限于基础技术的进步速度,这种提升是很难的。
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国内进一步大幅度加速传统电力建设供应,但是这也很难……传统电力设施,如水电,核电等建设周期很长,并且投资成本也大,不可能说你智云集团想要多少电力就有多少电力的……
同时也不可能说为了满足智云集团一家的供电,就停掉其他企业的生产用电的,其他行业也很重要的!
而最后一个办法就是能够提供大量电力的可控核聚变。
徐申学热衷于搞可控核聚变,搞月球基地的一大目的,其实也是为了给自家公司提供更充足的电力!
以前不觉得,但是最近两年他是越来越感受到了电力供应的局限性啊!
没有充足的电力供应,很多事都搞不来。
当然,徐申学这是幸福的烦恼……他也就是在国内搞人工智能才有这么多电,能够让他玩这种大规模的算力中心。
但凡换个国家,根本不可能给他提供几千亿千瓦时乃至上万亿千瓦时的电量的……不是不愿意,而是做不到。
其他海外企业,如谷狗,微软等一大票同样搞人工智能的企业,现在也一个个都遇上了电力供应紧缺的问题……而且解决起来可比徐申学麻烦多了。
人工智能的竞争到了一定规模后……如果双方的技术都差不多的话,那么实际上就是电力的比拼!
而这方面,国内拥有绝对性的优势!
发电多就是牛逼!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