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小说下载网 > 大明王朝1627 > 第112章 骑墙派先去死!

第112章 骑墙派先去死!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
    翰林院外,相较于其他衙门的安静,此地却显得有些不同寻常。

    一阵阵压抑不住的争吵声,从院墙内隐隐约约地传出来,像是隔着厚厚锅盖的沸水,闷着声响。

    两名官员路过此地,不由得放慢了脚步。

    其中一人年轻些,听着里面的动静,低声对身旁的同僚道:“听见没?翰林院这帮清贵,又在为那程朱陆王的学问之事吵闹了,这已吵了两天了,却还没吵出结果么?”

    另一人年纪稍长,闻言只是淡淡地瞥了一眼那高高的院墙。

    他缓缓摇头:“学问?这哪里是谈学问。”

    年轻官员一愣:“那是在谈什么?”

    年长者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冷笑:“陛下问朱子,问阳明,问孔孟,问古今经学之变,看似在问学问,实则是在问当今天下!”

    他悠悠一叹,目光变得深远起来。

    “走吧,这事与我们无关,关注这个,不如回去把薛经世的文章再看上一看。”

    “我估计……这股风很快就不止局限在京师新政那几件事里了。”

    “六部之内,说不准什么时候,也都要推这劳什子经世公文了。”

    年轻官员点点头,两人正欲离去。

    “吱呀——”

    那扇紧闭的房门猛地被从里拉开,那原本还只是隐约的争吵声,瞬间如同决堤的洪水,混着一股热浪扑面而来,音量陡然拔高了数倍。

    一个人影带着热风冲了出来,正是翰林院编修倪元璐。

    只见他满脸通红,额角渗着细汗,平日里梳得一丝不苟的发髻也散开了几缕,垂在耳边,随着他急促的呼吸微微颤动。

    那两名官员正在背后议论他人,这下撞个正着,脸上不自觉有些尴尬,连忙躬身行礼:“见过倪编修。”

    倪元璐此刻心烦意乱,却还是强自按捺着,严肃地回了一礼。

    只是他自己都没察觉,他头顶的乌纱帽都有些歪了,配上他那张涨红的脸,显得有几分滑稽。

    两名官员见过礼,便匆匆离去了。

    看着那两名官员快步远去的背影,倪元璐在原地站定,闭上眼,连续做了几个深呼吸,似乎想把胸中的烦闷之气吐出去。

    他来回踱着步,口中念念有词。

    “殊途同归,本是同源……为何就说不通呢?”

    “理是规矩,心是动力,规矩与动力,缺一不可……对,缺一不可!”

    倪元璐猛地一拍手,仿佛终于想通了某个关键节点,眼中重新燃起光亮。

    他不再犹豫,猛地转身,整理了一下略显凌乱的衣袍,再次向那间如同战场般的屋子冲去。

    刚到门口,门帘一挑,侍读王祚远黑着脸从里面出来。

    两人正好撞了个满怀。

    “哼!”

    “哼!”

    几乎是同时,两人从鼻子里发出一声重重的冷哼,谁也不看谁,错身而过。

    倪元璐连“王学士”也懒得叫了,径直掀开帘子,大步流星地走了进去,仿佛一个要重返阵地的将军。

    屋内的景象,比他方才出来时更加混乱。

    地上散落着揉成一团的废稿,几案上的茶杯东倒西歪,早已没了茶水。

    三十多名翰林官几乎分作了两派,泾渭分明,一个个面红耳赤,唾沫横飞,哪里还有半点平日里温文尔雅的翰林风度。

    理学派的干将,编修朱继祚接替了王祚远的阵地,声色俱厉,慷慨陈词,他身后,马之骐、师雅助等人皆是满脸正气,同仇敌忾。

    “……故而,非是程朱刻意取理,乃是儒学道统发展至今,必然归于理!此乃道统之大成!”

    朱继祚一甩袖子,做了个总结,随即话锋一转,矛头直指心学派的眭石、傅冠等人。

    “反观陆王之流,窃佛老之说,不向外格物穷理,反而求诸于内,大谈什么‘心即是理’,何其荒谬!”

    “‘心’是多变的,是不可琢磨的,以‘心’为本,则人人皆可自以为圣,纲常伦理何存?天下岂不大乱?此乃道统之歧途,是异端邪说!”

    心学派的侍讲学士眭石闻言,当即冷笑一声,排开众人,站了出来。

    “朱编修好大的口气!张口道统,闭口道统,却不知早已舍近求远,与孔孟真意背道而驰!”

    他环视一周,朗声道:“孔子为何定仁?‘仁’非他物,即‘良知’之本源!”

    “孔圣最早发现了这股与生俱来的道德力量,这便是心学的滥觞!你们倒好,将人心与天理割裂为二,不敢相信自己的本心,反而向外寻求一个客观的‘天理’,何其可笑!”

    傅冠紧跟着上前一步,言辞更加激烈:“空谈误国,清谈误君!我只问你,朱编修,当下大明内忧外患,士人空谈成风,若不以‘知行合一’的猛药扫除积弊,砥砺人心,何以建功立业?何以挽救危局?”

    他指着门外,声色俱厉:“你们口口声声的‘天理’,能让灾民填饱肚子吗?能扫灭关外建虏吗?”

    “阳明先生扫平宁王之乱,靠的是你们口中的‘天理’,还是他胸中那颗‘致良知’的赤诚之心?”

    “强词夺理!”理学派的侍读学士马之骐气得脸色发紫,“此乃道统之争,岂能与一时之功业混为一谈!”

    “汉时古文经学为何取代今文经学?正是为了拨乱反正,去伪存真,保证道统的纯洁!今日若容你等心学大行其道,便是自毁长城!”

    “非也,非也!”

    “马学士此言,恰恰说明经书非一成不变,其义理需要后人用心去阐发和裁定!”

    心学派的王廷垣立刻反唇相讥,“若无本心之裁断,抱着故纸堆,与腐儒何异?陛下此问,正是要我等打破门户之见,寻求经世致用之策,尔等却还在这里抱残守缺,不知变通!”

    就在两派人马越吵越凶,几乎要动起手来的时候,倪元璐洪亮的声音插了进来。

    “大道之争,本是求同存异。奈何人心之争,却是不死不休。”

    他刚刚在外面想通了关节,此刻正是意气风发之时。

    他走到两派中间,团团一揖,朗声道:“诸位同僚,且听我一言!”

    屋内瞬间安静了一瞬,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倪元璐清了清嗓子,摆出了一副公允持正的架势。

    “依在下看,无论是程朱取理,还是陆王取心,皆是应时之需,殊途同归。”

    “孔子定仁,乃众德之源,是儒学之根,理学心学,皆是从这棵大树上生长出的不同枝干罢了。”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宋时需重建纲常秩序,故程朱重‘天理’,以立规矩,其法门是由外而内,通过格物致知,让士人寻找到行为的准则。”

    “我朝积弊已深,人心思动,故阳明先生重‘心学’,以求振作,其法门是由内而外,通过致良知,将道德实践于事功。”

    “‘新民’与‘亲民’,一个是教化万民,一个是激发内省,本就是一体两面,陛下圣明,兼用二者之长,则为治世之盛举矣!”

    他一番话说完,自以为抓住了问题核心,既调和了矛盾,又捧了皇帝,堪称万全之策。

    然而,他话音刚落,迎来的却是两派人共同的怒火。

    “和稀泥!”眭石第一个发难,他毫不客气地指着倪元璐,“倪编修,都这个时候了,你还在搞你那套调和之术!”

    “陛下要的是治国之策,是救世良方,不是一篇四平八稳的文章!心学与理学,一个是良药,一个是空谈,如何能混为一谈!”

    朱继祚也怒目而视:“倪元璐!你这是非不分,黑白不明!心学乃异端邪说,是道统之歧途,岂能与朱子正道相提并论!”

    “你如此说法,是想引陛下走上邪路吗?居心何在!”

    “我……”倪元璐顿时懵了。

    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这番“公道话”,怎么就成了两边不讨好的“和稀泥”?

    “你什么你!墙头草!”

    “乡愿,德之贼也!”

    一时间,刚刚还对立的两派,竟枪口一致,将所有的火力都倾泻到了倪元璐身上。

    就在这满室喧嚣,争吵声几乎要掀翻屋顶之时。

    无人注意的角落里,齐心孝,正安然地坐着。

    他周围的书卷堆放得整整齐齐,与屋内的混乱格格不入,仿佛一道无形的墙,将所有的嘈杂都隔绝在外。

    那些激烈的争辩,于他而言,不过是窗外扰人的蝉鸣,他此刻只专注于手中那卷古籍。

    一阵压抑不住的痒意从喉间涌上,他侧过身,用袖子掩着嘴,发出一连串低沉的咳嗽。

    病态的潮红染上他本就苍白的脸颊,瘦削的肩膀随之微微耸动。

    咳嗽平息后,他终于抬起头,望向了堂中那一张张因激动而扭曲的脸,嘴角缓缓勾起一抹讥讽的冷笑。

    可笑,又可悲。

    陛下问的是“为何”,这群人却根本不敢去谈“为何”。

    他们吵着吵着,明着在答“为何”,实则还是在谈“对错”。

    是真的看不透这其中的关窍,还是根本不敢说破?

    齐心孝眼中的讥讽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灼人的光亮。

    也罢。

    不管你们是看不透,还是不敢说。

    放我来就是!

    此等大事,我齐心孝,自为之便可!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便如燎原之火,再也无法遏制。

    齐心孝“啪”的一声,干脆利落地合上了手中的书卷。

    他不再看那些依旧在徒劳争吵的同僚,旁若无人地站起身,铺开了一张洁白宣纸。

    研墨,下笔。

    笔尖饱蘸浓墨,在纸上奋笔疾书。

    风从窗格吹入,拂过他奋笔疾书的背影,也吹动了他身旁那本刚刚合上的书卷。

    书页被“哗啦啦”地吹开,又缓缓落下,反复几次,最终才静止下来。

    恰好停在了封面上。

    几个古朴的隶书大字,在明朗的光线中,清晰地显露出来——

    《宋史·列传·卷八十六》。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