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小说下载网 > 重生:揣着手机自驾回到1999 > 番外 迟到半年多的后记

番外 迟到半年多的后记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
    这本书写完半年多了,说实话,我也没想到半年后还会回来写点东西。

    这本书完结后,我便将精力投入到第二本书的创作,但是因为现实中的工作原因,第二本书暂时断更了。

    不管是在创作第二本书的时候,还是回归现实工作的时候,都没有再关注这本书的数据,直到前段时间收到一条系统消息,这本书被改编成了短剧,而且还改了两版,才又一次查看了一下这本书的相关数据和读者们的评论留言。

    看了许多读者的留言,没想到这本书完结了半年多还有那么多人在讨论便想写点什么。

    ……

    这本书是我的第一次写小说,肯定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在此特别向各位包容的读者表示感谢。同时也对观感不佳的读者表示深深的歉意。

    至于小说中各位讨论的槽点,也想做一些解释。

    先说关于手机和汽车作用。

    汽车原本主要的设定就是结局做为主角再次重生的载体,所以对于主角重生后的发展作用并不大。

    至于说汽车会暴露主角身份,个人感觉那只是因为屏幕前的你拥有上帝视角。

    如果亲身经历过2000年前后,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时期,就应该知道在那个信息匮乏的年代,人们几乎每天都在接受新鲜事物。

    即使在2000年,国内合资汽车品牌一只手都能数的过来,每个品牌对国内开放的型号更是少之又少,那时候你想买辆丰田都只有纯进口的,国内大道上跑的高档进口车,可能十辆有八辆都是走私进来的。

    在各大品牌车企连官网都没有的情况下,即使汽车发烧友也只能通过传统杂志去了解信息的年代,如果是我看到一辆科技感十足的车,我能想到的只有“我操”和“牛逼”,而不会脑洞大开的想到这是来自未来的产物。

    因为在那个时候的人们,看到自己认知以外的东西,最多想到的是科技的发达和自我认知的匮乏。

    就好像我第一次见到光电鼠标(这时一定会有没见过滚球鼠标的小朋友站出来说,鼠标难道还有不是光电的?),第一次见到蓝牙耳机,第一次见到能玩光盘的PS游戏机,第一次见到MP3……

    现在人们之所以总会联想到重生和穿越,那是因为我们已经经历过了此类文化的熏陶和输出,而这其中网文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而在2000年前后,别说网文,连影视作品和传统文学在这一类题材范围上基本上都是一片空白,普通人如何会有重生穿越的概念。

    就好像现在全网都在说王莽是中国最早的穿越者,但是为什么二十年前没有人提出这个观点,为什么会在近十年,关于他的传说越来越多?归根结底不还是现在人们有了穿越的概念,再结合他的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操作,而相互印证的吗?而那个时候的人们之所以没有质疑,不也是对于穿越这个本就是伪科学的事情,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吗?

    至于可以无限联网未来的手机,作者只是想让主角重生后的发展更合理一些。

    其实这本书在最初构思的时候,本来想写的是一部没有金手指外挂的小说。

    但是思来想去,作者始终认为,在没有系统,异能等超强bUg的加持下,普通人即使重生,小富肯定没问题,想要大贵真的很难。

    因为人永远只能挣到认知以内的钱,而记忆,最多算是先知,不能算做认知。

    而就算你的认知足够高,想要在不同行业内发展,还需要有超强的记忆力,把不同行业的重要历史节点全部牢记于心。

    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人,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还不如带一部拥有强大信息的手机合理。

    所以作者给主角安排了一部可以互联未来信息的手机,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可以让主角在最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

    比如可以查到关于小灵通被叫停和重新发展的文件,移动和电信分家的相关政策,各阶段各种移动通信在各个城市开通的时间节点。

    再比如腾讯和百度的上市时间,qq历年各个版本的更新,什么时候推出的哪款游戏,什么时候上线的空间,什么时候推出的qq音乐,什么时候打包fOXmail和张小龙,搜狐什么时候收购的图行天下,门户网站和房产类网站的发展历史,贝壳网的界面内容,平台和网站的运作模式,包括关于房地产经纪执业规则和互联网版权法规的颁布,淘宝网和支付宝的发展……

    别说隔行如隔山,就算资深互联网人,或许这些事情你都有印象,但是谁能拍着胸脯说自己能记住每一个关键的时间点?

    我相信,所有写重生小说的作者,在创作的过程当中都是一边查着各种资料一边进行故事的发展。

    如果没有这部手机,哪一个普通人就能全凭记忆,投入到重生前从未涉足的领域进行正确的操作?

    ……

    至于小说中作者删除了部分情节,作者确实要表示道歉。

    但这也是无奈之举。

    首先,确实这部小说的主角年龄设定的有些问题,所以前面章节出现了一些未成年不该出现的情节和画面。

    包括一些不能写的人物原型。

    这些是作者的问题,难辞其咎。

    但是最主要的是我都写到二三百章了,安全审核才标出我六十几章,八十几章,一百章左右的内容有问题,如果改动的话,后面所有的故事线都要改。

    而我这个人又犟又懒,全改是根本不可能的。

    好在我最初发布的时候,平台审核通过了,所以有一些DB网站有最初未删减版本的搬运,想看的只能麻烦读者们自行查阅了。

    作者再次表示由衷的抱歉。

    ……

    除了这些,还有人吐槽作者笔下的城市描写,收入和物价与年代不符合。

    什么99年,人均收入不过三四百,一碗面条一块,加量两块,加肉三块,八千块的健身房没人去……

    我想说的是,这也同样印证了前面我说的话,一个人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

    作者的认知也有局限性,2000年,正在上高中的作者实在不知道其他城市的收入和物价,所以只能写自己城市的经济背景和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中国太大了,大到不可能全国物价和收入水平都统一。

    有人说你一个二三线城市,物价再高还能高过北上广?

    你别说,还真是这样的。

    虽然大连由于一些特殊且不能说的原因二十多年没有发展了,但是可以不吹牛逼的说,在2000年以前,这座城市不管是在国际知名度,城市的发展建设还是物价水平,可以吊打全国百分之九十九的城市。

    而现在已经完全碾压大连的青岛,政府官方在当时喊的口号就是“学上海,赶大连。”

    现在有人在称呼一些非省会计划单列市前面会忽略掉省份,直接冠以中国二字。

    比如中国青岛,中国厦门……

    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国内第一次这样直接冠名的城市就是大连,而这个称呼还是出自二十多年前的央视宣传纪录片,好奇的读者可以自行上网搜索,宣传纪录片的结束语就是“浪漫之都,中国大连。”

    ……

    最后说一下这部小说的结尾,不得不承认,这部小说结束的有些仓促了,你要说他烂尾了也可以。

    但是作者也没有办法。

    如果有从本书连载起就开始追更的读者应该知道,这部书写到后面,几乎隔一段时间便被关进小黑屋。

    这也是为什么贾会计只出现了两章打酱油。

    因为按照作者的原意,后面的故事线是围绕汪父的老领导“上物步掌”和贾会计背后的“衫夕另家”发展的。

    但是无奈不管怎么写都审核不通过,所以只能草草结束。

    ……

    好了,我想说的也都说完了,等这段时间忙完了,我会把第二本书继续更新下去,希望到时候喜欢的读者们能继续捧场。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