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mianhua.la
    奶奶的,不论在哪个时代,但凡扯上岛国,事情都会变得十分糟糕。
    李明的臭脸拉得越来越长,沉默地沿着堤坝走着。
    脚步踩在坚实的石子路上,发出哒哒的脚步声。
    哒哒哒——身后脚步声一片。
    “嗯?!”
    李明停下脚步,暴躁地向身后一瞪眼。
    羽林卫们同时停下脚步,不约而同地东张西望起来。
    带着一大帮子保镖巡视灾区,你们是生怕老百姓不恼火么……李明心里吐槽。
    不过面对这帮虎背熊腰的大小孩,他也生不起气,只是朝其中两人努了努下巴,就又自顾自地溜达走了。
    羽林卫跟从李明陛下久了,自然知道其中的意思。
    被陛下钦点的两人立刻卸下盔甲,便服跟上。
    其他人则远远地缀在后面,进入“免打扰模式”,远程为陛下提供护卫。
    李明可没少深入民间走访,所以大伙儿都驾轻就熟了。
    “呵,还算机灵。”李明的臭脸稍微香了一丢丢。
    他所一手打造的队伍,能力还是很强的。
    整起事件,如果说有什么能令李明感到欣慰的话。
    那就是滑州的官场。
    一众官员虽称不上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干事都勤勤恳恳,称得上优秀了。
    而且他们还都通过了狄仁杰和来俊臣的“真心话大冒险”,官品是绝对没的说,绝对忠诚可靠。
    这也可以当成大明基层官吏的缩影了——
    国家处于创业上升期,连带着官员也怀抱着满腔热血,充满了理想和责任感。
    不像王朝的中后期,被各种欲望腐化堕落。
    而滑州的老百姓,同样也是大明百姓的缩影——
    吃苦耐劳,踏实肯干。
    在家乡遭遇了灭顶之灾以后,并没有怨天尤人、坐等救援。
    他们仍然能够被组织动员起来,迅速展开自救,疯狂地挖石填土,第一时间把黄河巨龙束缚在新的河堤之中。
    可以说,如果没有英雄的滑州官民,仅凭李明带来的这点人员物资,无异于杯水车薪,根本无力这么顺利整顿山河。
    下游的损失,肯定还会再扩大。
    天道不公,如此优秀的中原人民,本不该横遭此劫难……
    李明定住了脚步,环顾四周,不禁怅然。
    不知何时,他已经走下了大堤,来到了民居区——
    说是“民居”,其实也就是简陋的难民营,用来暂时安置灾民的。
    他们原本的民居,现在正在水里泡着呢。
    黄河夺取汴河水道,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别看这条巨兽现在老老实实地在河道里流淌,在刚决堤时,可是凶暴异常。
    将沿岸的城市村落席卷殆尽。
    奔腾的河水之于人类,就像满溢的水壶之于蚂蚁。
    在那个雨夜,无数人被倭人放出来的洪水所吞噬。
    而存活下来的灾民,则只能挤在这个栖身之所,怀着悲痛和懵懂,继续苟活着。
    难民营的生活条件,很难称得上理想。
    竹棚子横七竖八地搭着,顶上用茅草一铺,就是供人居住的地方。
    几十人挤在一张大通铺上睡觉,连下脚都没有地方。
    不但拥挤不堪,用水也是个问题。
    退去的洪水十分肮脏,不能直接饮用,而干净的井水远在数里之外,要取用还得排队。
    所幸现在还是夏天,夜晚的气温还算温暖。
    否则,就这简陋无比的茅草屋,晚上是要冻死人的。
    李明刚放松一些的脸色,又慢慢拉了下来,逮住一个看起来像是负责人的小吏,劈头盖脸就是一顿喷:
    “你们这是怎么在管的?这是人住的地方?!”
    那蝇头小吏正四仰八叉地躺在难民营门口的石头上,呼呼大睡着,被猛然惊醒。
    “发大水了?快跑啊……啊?嘶溜。”
    那货先是像弹簧一样蹦了起来,然后才睁开睡眼惺忪的眼睛,迷迷糊糊地定睛一瞧。
    只见一个臭着脸的小破孩,正神气活现地站在自己面前。
    奶奶的,老子还以为大河又溃堤了呢!熬夜干活刚眯会儿眼,被这婢养的小儿吵醒……
    小吏心中满满的起床气,正欲口吐芬芳。
    然后,余光就瞄见了几位五大三粗、一脸和蔼可亲的大汉。
    口吐不凡的小郎君、突然出现在灾区、身旁有大内高手贴身护卫……
    电光火石之间,小吏意识到了什么,登时说都不会话了:
    “陛陛陛……”
    李明无奈地看着这个可怜虫,发现了他脸上刻着的浓厚倦意,脸色柔和了几分,问:
    “此处住所甚是简朴,是有什么困难吗?”
    “陛陛陛……”小吏惶恐地回答。
    李明:“……”
    对这位小小的体制内,神皇大帝给予了充分的耐心。
    终于从断断续续的话语中,听清楚了大概。
    大意是,他也想让灾民们住得好一点,可是条件不允许啊!
    尽管大明是基建狂魔,可是灾区的物质条件实在有限。
    粮食宝贵,建材宝贵,连健全的劳动力也十分宝贵。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精打细算,把资源花在刀刃上——
    在优先保证粮食和水供应的前提下,搜寻生者、收殓掩埋死者,还要巩固堤防……
    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而人手太少,时间又很紧迫,任何一项工作耽搁了,都会酿成严重的次生灾害。
    所以,修缮住房就被排在了最后,先保证大伙儿能有个地方睡觉,又不是不能住。
    李明听完沉默了,放眼望去。
    只见还滞留在营地里的,多是些老弱病残幼。
    青壮年的劳力,不论男女,此时都不在“家”。
    想必是在大堤上劳动着。
    “我会安排的。”
    李明低声道。
    “陛陛陛……”小吏激动地回答。
    离开压抑的“居民区”,李明闷闷不乐地继续前行着。
    在大河两岸,时不时能见到失去亲人的布衣,跪在浑黄的河水边上,痛哭流涕以泪洗面。
    “娘唉!额滴亲娘唉!……”
    恸哭声不绝于耳,不知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悲痛,还是他们的亲爹娘真的被河水冲走了。
    正因为黄河把华夏人民打得哭爹喊娘,所以才称为“母亲河”么……李明自我排解地吐槽着。
    黄河如果真是一位女人,那也是一位公平的母亲——
    平等地肘击每一个不好好修水利的王朝。
    开玩笑的,就算大明好好修水利,都修得被计相房遗则形容为“劳民伤财”了,黄河母亲也照样肘击。
    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肘击之中,锤炼出了华夏民族的民族魂。
    “这句话说得轻巧漂亮。
    “但是,如果真的参与到其中的历史进程,可比历史书里写的要沉重多了……”
    李明喃喃着,望向不远处的河堤。
    男男女女们正在辛勤加固河道,在督工的指导下,开挖排水渠,将积水排空。
    老人小孩也没闲着。在远处的田野里辛勤地弯腰劳作着,试图在秋天之前,种一些耐涝耐盐碱的菜蔬出来。
    天上虽然挂着厚厚的乌云,但是毕竟是夏天的正午时分,只要雨一停,天气其实是十分闷热的。
    但是这里的人们一刻也不停歇,埋头苦干着。
    逝者已矣,在睡梦中不知不觉地离开这个世界,或许是贼老天最后的一点仁慈吧。
    但是生者必须背负着这一切,继续前行。
    日子总得过下去。
    “陛下?!”
    有人十分眼尖,大老远就认出了李明,不由得大喊一声。
    毕竟李明很有标识度,一个小孩如果浑身散发着慈祥的光辉,那多半就是咱们的神皇陛下了。
    “草民拜见陛下!”
    大家伙嘴上叫得恭敬,可是实际行动可一点也不畏手畏脚。
    呼啦啦全拥了上来,把李明身周围得水泄不通,两位便衣的大内高手根本无从招架。
    如果有谁在这时候起了贼心,那么李明多半是难逃一劫的。
    不过,滑州的百姓又哪里会害自己敬爱的陛下呢?
    严格意义上来说,滑州并不属于大明的“原始股东”,而是在战争进程中,在明、唐两边反复横跳的骑墙派。
    是李明的实际表现,征服了他们。
    在遭灾的第一时间,这位庞大帝国的九五之尊就不远千里地来到此地,不惜千金之躯,在堤坝上就这么住下了。
    不仅姿态做足,这位陛下还展现了超强的能力。
    在他的统一调度下,灾区迅速恢复秩序,及时挽救了不知多少生命。
    有这样一位天子,滑州百姓们觉得,是他们三生有幸啊。
    “陛下万福!陛下万福!”
    热情的中原百姓,对李明的拥戴一点也不比辽东的原始股东们差。
    “啊,好啊……”
    李明应和着,心里很不是滋味。
    多么好的百姓啊,他们本不该迎来这般命运。
    谁应该为此负责?
    这是谁的错?
    首先排除倭人。
    对于岛民,李明本就不抱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期望。
    他们做出再卑鄙下作的事,也不该感到生气,因为坏人的任务,就是干坏事。
    这同样不是马周、张谦等一票滑州官员的责任。
    祸事虽然出在他们的辖区,但锅不在他们。
    这些基层官吏,已经做得很称职了。
    虽然民夫队伍里混入了细作是他们的问题。
    可是,考虑到当时的实情,这也是在所难免的。
    动动嘴皮子很简单,可是真要落到实处,有多难只有自己知道。
    这份责任归来归去,还是得归到李明自己的头上。
    “怪我,都怪我……”
    面对热情的灾民,李明面有愧色,喃喃道:
    “是我的错误,没有及时刨除‘根因’,以至于此……”
    怪我,都怪我不够穷兵黩武。
    没有第一时间渡海,把倭人的根给刨了!
    …………
    唐州。
    国务衙门里,人声嘈杂,沸反盈天。
    不仅是国务衙门,三省六部各个衙门,大家都忙到飞起。
    黄河改道,国家都乱成球了。
    必须依靠这些官僚机构,将乱成一团球的各项事务再一一重新理顺,分发给各地执行。
    这才让这个新生的国家没有散架。
    不仅没有散架,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甚至没有一起民变。
    全国上下都拧成了一股绳,全力对抗着灾魔。
    经历如此浩劫,一个国家还能这么团结,这是前所未有的。
    一方面,这当然得益于神皇大帝的英明领导。
    尤其是“生产大队”制度,使农民之间、大队与大队之间可以互助,互相扶持着挺过难关。
    公社制度的优越性,在大灾大难之中得以完全体现。
    当然,另一方面也离不开诸位大臣的努力。
    其中最努力的那位,并不在衙门里坐着。
    …………
    “什么?你说陛下要下罪己诏?!”
    房玄龄从病榻中惊坐起。
    他的好大儿,房遗则,面无表情地点点头:
    “是的,父亲。”
    “唉!陛下真是……现在已经乱成一锅粥了,怎么还要再添乱?!”房玄龄真的很苦恼,表情出现了明显的波动。
    这段时间,他虽然没有去单位上班,但是依然逃不过居家办公的命运。
    监国长孙无忌可没有放过他,把“权力”——换一个更贴合实际的词,工作——源源不断地往相府里塞。
    明明都在家养病了,怎么还越休息越累了呢?
    不过,好在房遗则严格遵守明哥在临走前的嘱咐,每天定时定点给老爹捎上大明特色宫廷菜——
    不加油水的肉蛋奶,菜蔬米面,以及,一成不变的鸡胸肉。
    你还真别说,这么被迫“服用”一段时间下来,房玄龄的体力和气色果然好多了。
    现在他还躺在卧榻上,纯粹是因为昨晚上熬夜办公了,中午趁机小憩一下。
    然后,就从儿子嘴里听见了这么炸裂的信息。
    “把天灾归到自己头上,会让天下人以为大明失去了天命,以为天子不修德政,这些陛下难道不知道?
    “现在全国难得团结一致,没有发生什么动乱。
    “难道陛下是觉得太平静了,生怕搞不出什么事端吗?!”
    房玄龄连续发出一串吐槽。
    他才不管陛下这那的。
    学生犯错,作为老师就应该纠正。
    房遗则看了大谏臣父亲一眼,将手里的文书递了过去。
    “这是罪己诏的草案,您先过目?”
    “这是生怕局势还不够乱……”房玄龄嘟哝着,不情不愿地接过。
    只是扫了一眼,他的眼神忽然一亮,不由自主地感叹一声:
    “哦???”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