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mianhua.la
    长孙无忌一路踱步,一路苦思冥想,把下巴都快摩挲出火星子了。
    只是和家仆以为的不同,长孙无忌思考的不是国事。
    而是长孙家的家事。
    陛下的意思很明确——让长孙无忌,带着李承乾、李泰和李治,向李明投了。
    以免兄弟之间、甥舅之间弄得很难看,到最后没法收场。
    “长孙延和李明关系匪浅,倒是一座和他沟通的桥梁……”
    一步闲棋,在关键时刻也是能发挥作用的。
    “问题是,就算向李明服软,李明就真的会放过我们吗?”
    长孙无忌又犹豫了。
    陛下还在世时,大约能维持兄弟和谐的表象。
    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陛下的身后事……
    就不是他说了算了。
    倘若真到了那一天,李明登基称帝、君临天下时。
    那厮还会遵守君子之约,继续把这出兄友弟恭的戏,演到完美的结局吗?
    答案是,难说。
    很难说李明在钱荒时的温和表现,究竟是真心实意,还是只是一场表演。
    毕竟辽东的实例还摆在那里,被杀、被破产的地主乡绅,还都尸骨未寒呢。
    谁知道在陛下驾崩以后,李明会不会彻底不演了,暴露出邪恶的真面目呢!
    况且抛开一切情感和性格因素,单纯从理智分析。
    长孙一脉,对李明的帝位始终是一个威胁。
    首先,那三个皇子本人就是人中龙凤,未必愿意当安乐公。
    退一步说,就算他们仨真的安于现状,不搞事儿了。
    其他野心家以他们的名义造反,也能拉起一支队伍。
    人心隔肚皮,哪个心思正常的皇帝,都不会用皇权和项上人头去赌手下人是否可信。
    有威胁皇权的能力本身,就是一个杀你的借口。
    李靖如此,其他三嫡子亦如此。
    “若我是李明,会留下这三个皇兄么……”
    长孙无忌以自己之心,度李明之腹,得出了否定的结论。
    “毫无收益,白担了巨大的风险。”
    而他这个国舅,又是和三嫡子的命运牢牢绑定在一起的。
    李治他们遭殃,他这个长孙的鹰犬没理由能逃过一劫。
    “与其将身家性命寄托在暴烈之人的一念之间,不如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长孙无忌暗自下定了决心。
    他决定,不奉诏!
    他要一条道走到黑,和李明对抗到底!
    “李明现在只是监国,还未正式被册封为太子,就算册封了也还能有变。
    “监国权势虽大,但树大招风,掣肘更多。
    “更何况李明在辽东的所作所为,不是没有在朝野惹出非议。
    “如果我纠集一批大臣,从中作梗,暗中干扰他的施政,搞到天怒人怨、民心尽失……”
    长孙无忌越想越激动,步伐越来越快。
    玄武门继承法有一点好,好就好在继承人随时有变。
    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谁最后能坐上宝座。
    而这一切,都在人为。
    “晋王殿下都还在联络张亮,我又如何能未战先败?
    “得和老伙计们走动走动。”
    长孙无忌骤然停下脚步,坚定地向许敬宗的府邸走去。
    把命运重新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感觉,真好。
    …………
    秋已深,中原主要产粮区的秋收已近尾声。
    与此同时,湖广地区的歉收,也如期发生了。
    大一统的好处这时就体现出来了。
    在朝廷事先规划、统一调度下,粮食源源不断地通过漕运,从各地向灾区支援。
    竟创造了没有饿死一人的奇迹。
    甚至连逃荒逃难之人也几乎没有。
    除了漕运繁忙、运河有些拥堵以外,这次歉收对帝国几乎没有造成什么影响。
    并不影响用兵。
    “朕此去不过数月,在此期间,一切政务悉由监国决断,尔等应尽力配合,事监国如同事朕。”
    临行前最后一次大朝会上,李世民正式做出了权力交接。
    “臣,遵旨。”
    麾下诸臣拜领君命,心思各异。
    “若遇上你拿捏不了的大事,随时写信与吾。若事出紧急,你可以临机处置,事后汇报。”李世民又对监国李明交待道。
    李明规规矩矩地领命:
    “儿臣领旨。”
    在这真正重要的关头,他是绝不会耍宝的。
    李世民自豪地看着面前这位即将肩扛大唐十道三百六十州的少年,心中不禁感慨万千,拍拍他的肩膀:
    “好好干。”
    李明郑重地点头:
    “嗯。”
    朝会后,皇帝陛下便赴立政殿,告别哭哭啼啼的李治和诸位公主。
    在他即将上马去东宫,向李承乾道别时。
    那个一瘸一拐的身影,已经出现在视野里了。
    李承乾一身素衣,头发束起,残疾的身体在秋风中摇摆。
    看着长子如今的这番模样,李世民心里很不是滋味。
    不知为何,他有种预感——
    这是父子俩最后一次见面。
    噩梦不是空穴来风。
    因为和李治、李泰不同。
    李承乾是直接和李明交锋数次,惹出了恩怨的。
    万一,他是说万一……
    他看错了李明。
    万一李明像隋炀帝杨广那样,是条小心隐藏獠牙的野狼。
    一旦父皇不在,就会伺机向哥哥复仇。
    那,可能就真的再也……
    李世民咽下心中的不安,亲自迎了上去。
    “父皇。”
    李承乾含着热泪,无语凝噎,半晌才吐出两个字:
    “保重!”
    “你……”李世民有些卡壳,勉强做出笑脸:
    “你保重身体,等吾凯旋。”
    告别了儿子女儿们,他便跨上白马,自领一军,从太极宫北的玄武门出,直奔朔北,百骑劲旅护卫左右。
    没有践行宴,没有百官相送,一切以快速行军为要。
    一同随行的,还有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兵部尚书李世绩,以及两位行军副总管,吏部尚书侯君集、工部尚书薛万彻等。
    当然,从长安出发的,只是此次征讨薛延陀的一小部分军队。
    而且几乎全部是负责皇帝陛下安全的卫队。
    战争的主力,从全国近千折冲府抽调的具甲步兵、骑兵,一共八万余人,已经在云州至夏州一线部署到位了。
    在将无统兵之权分离的大唐,兵将作战就是这样分头行动的。
    只等主帅一声令下,便度过大河、翻越长城、穿越大漠,向薛延陀聚居的漠北草原进发。
    …………
    从太极宫向北,要先穿过北禁苑。
    军队行进在林间的大道上,远远能望见一座佛寺的塔顶。
    感业寺。
    李世民路过此处,不免心中有些感叹。
    去年的这个时候,他就是在此地召集所有皇子,举行秋狩。
    顺便为李建成、李元吉续了香火,把两个皇子过继了出去。
    也就是在去年,那个差点被过继出去的小孩,在李世民的怀抱下,半坐在了龙椅上。
    短短一年,沧海桑田啊。
    那娃娃如今居然真的坐上了龙椅,操持国务了!
    “不知他会把国家治理成什么样子,如果搞得一团糟,老子必不饶他……”
    李世民正心里嘀咕着,前军却起了骚动。
    “发生了什么事?”
    他立刻警惕起来。
    不是因为他怂。
    而是这一年里,针对他本人和皇室成员的暗杀实在是一只手都数不过来。
    传令立即回报:
    “启禀陛下,是……太子殿下,太子殿下跪在道旁,似是为陛下送行。”
    承乾?他做这一出是作甚?
    李世民驱马上前。
    确如传令所说,太子一身戎装、束发,像个真汉子一样忍着腿疼,正跪在道旁。
    “父亲。”
    李承乾抬起头,充满感情地呼唤道。
    一声父亲,而不是父皇,把李世民涌到嗓子眼的责问又给堵了回去。
    他的表情立刻柔和了下来,有些嗔怪地说:
    “你身体不便,别太勉强自己了。
    “不是已经送过行了么?先回东宫休息吧。”
    李承乾又把头低了下去,作揖道:
    “父亲,请允许孩儿,随您一同出征吧!”
    李世民的眉头立刻皱了起来:
    “你的一番心意吾领了,但战场非儿戏,何况还是远征漠北荒芜之地。
    “你就在宫里等着捷报吧。”
    但李承乾还是不走,突然哭了起来,断断续续地说:
    “自从住进嘉德殿以来,孩儿便与父亲日益隔阂……
    “父亲此去,孩儿怕再无机会与父亲见面……”
    看着长子哭成这幅模样,李世民心里又泛起一阵强烈的酸楚和内疚。
    “孩儿怕!父亲走后,孩儿……不知会发生什么!”
    李承乾泣不成声,把脸埋在地里。
    你原来也害怕被李明报复么……李世民心中感到十分凄凉。
    自己出征时,李承乾该如何安置,李世民其实做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
    在李明和房玄龄的再三保证下,他才勉强放心,保持一切照旧。
    但是,李承乾的眼泪让他心软了。
    李明的承诺,李世民还是愿意相信的。
    可李明是有鹰犬爪牙的。
    那群人会不会拿李承乾开刀?
    难说,真的难说。
    长子只有一个,生命只有一次。
    不能赌,不能赌。
    心底里好像有一个声音在说:
    来日方长,李明和李承乾有的是时间修补关系,但不是现在。
    自己外出,两人矛盾尚尖锐,应先将两人隔离开,将李承乾置于远离李明控制之地。
    也就是,朕的身边……
    李世民心一横,利落地问:
    “承乾,可会骑马?”
    李承乾精神为之一振,嘴角勾起一个真诚的笑容:
    “孩儿骑马比走路了得!”
    …………
    “以中书侍郎杨弘礼暂领吏部,吏部侍郎高季辅暂领工部,刑部侍郎张行成暂领兵部。”
    皇帝御驾亲征后,监国李明下达了第一道重要政令。
    不出所料,还是人事任命。
    治国就是这样的,大臣只需要做事就行了,而皇帝要管住做事的人,需要考虑的就很多了。
    杨弘礼出自弘农杨氏,是自己的母族,毋庸置疑的李明“自己人”。
    高季辅则出自渤海高氏,和另一位尚书右仆射高士廉是同族。
    而高士廉还有一层身份: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的亲舅舅。
    这对兄妹年幼丧父,是高士廉将他俩抚养成人的,还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月老。
    有了这一层关系,李明提拔高季辅,显然有向长孙派系、以及其他嫡子释放善意的意思。
    而提拔的第三人张行成,则是中间派,可以视为清流士大夫的代表。
    这样的“三三制”,继续贯彻了李明“不问出处、唯才是举”的宗旨。
    同时,也继续向朝臣们释放着宽仁宽宏的积极信号,很是吸了一波好感。
    当然,魔鬼藏在细节里。
    李明的这波微操,是有深意的。
    三部之中,吏部的工作最为要害,所以启用自己人杨弘礼,放心。
    而兵部被晋王党李世绩所把持,不能再让另一个长孙派系的人执掌。
    否则容易形成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利益小团体。
    所以要塞进去一个张行成去制衡,
    张行成虽然不站队,但他原先担任的是刑部侍郎。
    而刑部的人,基本都是李明的野生粉丝。
    虽然不至于像真正的十四奸党一样,唯命是从、高度绑定。
    但毫无疑问,张行成肯定是倾向李明的。
    所以,用他来打破兵部的乌龟王八壳,最为合适。
    更精妙的是,张行成明面上还披着一身“中间派”的画皮,还不容易激起兵部内部、李世绩派系的反感,上下级互相扯皮,以至于一事无成。
    至于高季辅,不好意思,去工部陪土木老哥打灰去吧。
    虽然薛万彻在工部主持工作才几个月,不至于把内部完全渗透。
    但是,过了洪水高发的春秋季后,需要工部临机决断的事就少了,只要根据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堤坝检查修缮即刻。
    高季辅并没有多少发挥的空间,明升暗贬,就和土木老哥和和谐谐地度过几个月的摸鱼时光吧。
    对于这样的安排,潜在的政敌就算看出了其中的门道,也很难说什么。
    因为1:1:1,很公平啊!
    混世小魔头没有第一天就把长孙无忌等虫豸推出西市斩首,已经相当怀柔克制了!
    甚至还给长孙一党升了个官儿,还要什么自行车?
    …………
    “殿下开了个好头啊!”
    第一次小朝会之后,李明和房玄龄留在两仪殿,复盘刚才朝堂上的情况。
    房玄龄对李明的骚操作赞不绝口:
    “既彰显了殿下的胸怀,又将敌对派系明升暗贬,就这样逐渐将他们挤出权力的核心之外。
    “待陛下凯旋回朝,天下就稳定了。”
    稳在我们的手里了——老房在心里补充了一句。
    李明虎踞龙榻之上——还是他自己的那台小龙榻,皇帝的专座就算没人也得空着——咂了咂嘴:
    “是么?我怎么觉得,有几个人好像不是很服我啊。”
    在辽东体验过如臂使指的快感以后,这次坐镇长安,他有一种滞涩迟钝的感觉。
    好像开惯了电车,突然开油车,就有这种滞涩感。
    这不是贞观时期官僚体系固有的笨重。
    因为在处理钱荒时,上下一心,李明指挥得也得心应手,并没有这种好像ping值很高的迟钝感觉。
    这就说明了一件事——
    “以长孙无忌为首,有相当一部分官员对我阳奉阴违。
    “恐怕在我监国时期,他们会拖后腿、搞破坏,要时刻提防。”
    李明吩咐房玄龄。
    老房一怔:
    “果真如此?”
    他这个老油条都毫无感觉,因为没有人跳出来公开唱反调,他还以为长孙无忌已经投降,群臣皆服了呢。
    殿下的感觉,竟能如此灵敏?
    简直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啊……
    “千真万确。”李明肯定地点头。
    汽车手感迟钝,开车的人比方向盘更早察觉。
    “臣,必严加防范,严惩惰政。”房玄龄道:
    “还有一事,东宫的李承乾殿下,随陛下出征了。”
    “哦。”李明点头。
    房玄龄又是一怔:
    “殿下不吃惊?”
    “他敢继续留在东宫,我才吃惊。”李明冷笑一声。
    作为资深的受迫害妄想症患者,站在李承乾的立场,他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与其呆在李明这头喜怒不定的老虎身边,不如和陛下一起上战场。
    远征漠北,听着好像很危险,其实非常的安全。
    享受的安保可是帝皇级的,严密得很。
    更何况,有天策上将亲自坐镇,战局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
    不知道怎么输。
    比窝在波诡云谲的太极宫安全太多了好吧!
    “呵,惶惶乎如丧家犬,李承乾,你也有今天啊咩哈哈哈哈!”
    李明发出了反派的笑声。
    “他跑就跑吧,这样正好,有好几起迷案疑似与他有关。
    “趁他不在家,给我仔仔细细地查!”
    (本章完)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