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mianhua.la
    平州。
    位于如今的冀东,相当于唐山和秦皇岛的部分地界。
    是通往辽东和整个东北的门户。
    平州下辖两个县,一是治所所在的卢龙县,二是临渝县。
    根据房玄龄提供的贞观十三年户籍数据,平州全州共有户三千一百一十三,人口二万五千零八十六。
    嗯,差不多一个小区的人口,像摊胡椒面一样洒在两座城市里。
    “才这么点人,你说我是不信呢,还是不信呢?”
    李明坐在车里,手搭着脑袋,望向卢龙县城的大街。
    目之所及,和刻板印象不能说完全相反吧,也能算是不在一个图层了——
    虽然远比不上长安那般繁华,但是卢龙县中,客栈、酒肆、铁匠铺、磨坊等基本设施一应俱全。
    甚至还仿造长安的东西市,设有专门的集市。
    至于路上行人,虽然称不上摩肩接踵吧。
    但也绝不至于人烟稀少。
    光一个卢龙县的县城,怎么看都不止两万多人的样子,这么点人口体量根本供养不起如此琳琅满目的基础配套。
    更不用说,古代的城市化率极低,县城的住民只占总人口的一小部分,人口的大头还在县城下辖的乡里阡陌之间。
    更更不用说,卢龙县之外,还有一个临渝县呢。
    房玄龄是不是小数点点错了,少写了一个“百”?
    “确实得亲自来一趟,这倒是一个意外之喜,人口多点好啊。”
    而除了人口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意外之喜。
    那就是气候。
    亲身踏在平州的土地上,他才真正感受到。
    和民间的刻板印象不同,辽东的秋天,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寒冷啊!
    想来也是。
    唐朝正处于间冰期,连地处秦岭淮河以北的长安,都温暖湿润,并没有让李明感到不适。
    至于后来经济发达的江南和岭南,此时更是热得让人融化,充满热带风情。
    唐初的经济仍然北重南轻,气候也是占有一定的原因的——
    毕竟冷了可以穿衣生火,热了可不能扒皮啊。
    甚至于,连原本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青藏高原,都孕育出了能严重威胁中原的农耕文明。
    比如打得没出息的大唐后生仔们连续换家的某吐蕃。
    在这种千年难遇的气候条件下,没道理东北发展不起来。
    这也是当时李明别出心裁,选定东北为基本盘的原因之一。
    唐朝初期,也许是千年之内,中原奔向东北最后的时间窗口了。
    如果错过这一趟。
    下一趟就得等一千年以后,东北老铁入关,东北自己向中原奔过来了。
    而平州街景的现实,也似乎印证了李明的想法。
    治所卢龙县,人来人往,人丁还是比较兴旺的。
    加上汉人胡人杂居,又是东北门户,商贸也比较繁荣。
    而皇帝陛下答应李明、为辽东输送的人才和物资,在李明正式就任以前,还没有发放一个字儿呢。
    也就是说,平州是完全依赖自己的自然禀赋,就发展到了这个程度。
    客观来说,平州人民衣着简朴,面有菜色,显然生活清贫。
    但人口是实打实摆在面前的。
    辽东完全具有富庶起来的潜力。
    然而,这就让一个问题显得尤为诡异了起来。
    “平州只有三千多户、两万五千多人?这到底谁统计的?房玄龄一个一个数的?”
    李明的手拍着《贞观十三年平州户籍人口》,好像在打房遗则的屁股。
    老子可是连阿爷打了几只松鼠鸟雀都记得清清楚楚,你们这帮庸臣连大活人都数不清楚吗?
    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疯狂地指指点点。
    “这个,那个……”
    这问题对房遗则来说太超前了。
    韦待价为小房开脱道:
    “殿下,边疆之城,户籍有所少记实属难免。”
    “可这少记的也太多了吧!”李明感到极度不解。
    他是在基层机关组织过几次活动的,所以对人数有个基本的概念。
    用眼睛大致一估,平州的实际人口与户籍数据之间,差着数量级呢。
    这绝对不是用“误差”能解释的。
    侯君集对此见怪不怪了:
    “这事怪不得房相。
    “因为百姓之家,人口越多、交税就越多。
    “所以在越边远的地区,朝廷掌控力越弱,上报的户籍人口就越少,为的就是少交税。”
    还得是吏部尚书,一句话就说到点子上了。
    唐朝的税收体系是“租庸调”,本质上是人口税。
    每个男丁每年缴纳田租粟米两石,谓之“租”;服劳役二十日,谓之“庸”;绵麻绢布若干,谓之“调”。
    一切以男丁为核心,妇孺老人和失地农民,谓之“不课户”,不用交税。
    所以,站在老百姓立场上,就有很强烈的、瞒报人口的冲动——
    人之常情,谁喜欢多交税啊?
    不仅是唐朝,在以人丁税为主力税种的古代,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因此,在朝廷掌控力强的时代和地区,人口数量还能大致相符。
    然而一旦时代动乱,或者在王朝统治的边远地区,朝廷掌控力一弱。
    这户籍人口数字,就开始玄幻起来了。
    这就是为什么一到王朝末年,人口数量就突然雪崩。
    并不是打仗真有那么惨烈,而是因为户籍混乱,大批人户瞒报逃税。
    而当治世开始,正式户籍人口也始终超不过汉朝巅峰的六千万人。
    一个封建王朝的控制极限,差不多就是这点范围了。
    所以,到了东北老铁康雍乾的时代,一个“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一个“摊丁入亩”,实质取消人口税后。
    直接把全国人口“爆”到了三万万。
    并不是带清解锁了什么农业黑科技。
    实际种过就知道,番薯玉米之类的南蛮作物,并不像网上吹的那样,吹口气就能养活几倍人口了。
    后世统治者掌握的,其实是数字魔法。
    统计学,很奇妙吧。
    “阿翁也说过,人口户籍不宜统计得太细。”长孙延一本正经地说道:
    “真正的明君,是不会与百姓锱铢必较的。”
    李明瞥了他一眼:
    “那欠我的这块租庸调,你阿翁给补吗?”
    “呃……”长孙延一时语塞。
    啧……
    李明意识到了平州真正的问题所在。
    不在外敌。
    而在内部,在官场。
    户籍人口与实际的出入这么大,他这外地人一眼就能看出的猫腻,当地基层官员会不知道?
    可怎么就敢把这么离谱的数字端上来了?
    见微知著,这就让李明不得不怀疑平州上报的一切信息了。
    包括这一个月以来,他们潜心研究的这一堆基础资料。
    包括这份把他从长安大老远摇到平州的所谓“边疆急报”——
    这一路看来,粮荒姑且不论,平州并没有十分严重的外患,民间生活波澜不惊。
    但官场的内忧,李明已经见识一二了。
    “君集,你看出问题了吗?”
    他手托着脑袋,眯着眼睛看向自己的司马。
    吏部尚书自然明白少主的意思,点头道:
    “平州刺史刘歆,同时也兼任着卢龙县令,历年考核仅位列丁等中。
    “尤其是这次改羁縻为直属,胡人占多的营州,户口数竟远超汉地平州。
    “这十分不合理,所以陛下遣我来彻查平州的官场。”
    彻查平州官场,这就是侯君集得以陪同李明前往辽东的表面理由。
    对皇帝陛下来说,人可以放,但流程必须走,否则真的搞国中之国、府中开府的那一套,皇权还要不要面子了?
    而李明也听出了言外之意——
    在发觉刘歆老弟和他的班底委实扶不上墙后,李世民大概是准备做个顺水人情,把平州的人事大权交给李明了。
    因为负责考核官员的侯君集,就是他李明的人。
    把侯君集派过来,不就是摆明了让李明随便整顿当地官场吗?
    刘歆是肯定要拿掉,换韦待价的。
    至于其他人,那就是看谁不爽就直接考核不合格,卷铺盖滚蛋!
    是的,大唐公务员也要参与年度考核的。
    这点倒是和现代颇有相通之处。
    甚至考核的内容也大同小异,虽然带唐没有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但也考核人口税收这种可量化的指标。
    而野心勃勃的武将侯君集,他的主业其实是做Excel,考核天下百官。
    可以说,贞观朝的官僚们,其治国的思想理念非常务实先进。
    只是辽东这边,确实已经达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极限。
    不免吏治废弛,掺入了混子……
    没事!
    就由我辽东节度使出场,将此地重新纳入咱老李家的控制之下!
    “嗐,咱阿爷真是傲娇,送份大礼还扭扭捏捏的。”李明笑逐颜开。
    在被高句丽虚晃一枪闪了老腰,发现是虚惊一场后。
    他找到了此次平州行的真正目标——
    搜集刺史刘歆党羽不作为、乱作为的证据,统统弹劾,塞上自己人!
    “侯尚书,你觉得刘使君主政平州,干得如何呀?”李明明知故问。
    侯君集心领神会:
    “平州官场向朝廷上奏的文本,多有不实之处。
    “尤其是这次,谎报急情,让陛下枉自担忧,官场上下都辜负了皇恩啊。”
    李明痛心疾首地点头,吩咐道:
    “韦使君,劳烦你先写信,将所见所闻告知陛下,让他安心。”
    “遵命。”
    韦待价自然也心领神会。
    平州的父母官,要遭殃咯。
    不用打仗,不用剿匪,目前来看也不用施粥。
    房遗则、长孙延和尉迟循毓,在松口气之余,又不免感到无聊。
    剩下的就是枯燥的政治操作,好像根本用不到他们。
    “明哥明哥,我们接下来做什么呀?”
    李明望向窗外,摩挲着下巴。
    是啊,接下来应该怎么做,才能彻彻底底地摸清平州的底,让自己的“举报材料”更为详实呢?
    如果顶着皇亲国戚、朝廷高官的身份,有些情况反倒不太好查……
    “我们,微服私访吧?”
    “卫府私房?”
    两大三小面面相觑,第一次听见这个陌生的名词。
    “对的。”李明压低了声音:
    “平州人,未必敢对吏部尚书和辽东节度使说实话。
    “但如果是行至平州的豪商大贾呢?”
    几人立刻明白了李明的意思。
    长孙延看了看窗外,眼中流露出了惊慌:
    “既然不表明身份,那我们就住不了州府,那还是快快寻个客栈吧。
    “这辆马车,好像有点太招摇过市了……”
    车窗外,好多人都在围观这辆低调奢华有内涵的大马车。
    卢龙县虽没有想象的那么人迹罕至,但显然并不富裕。
    李明所乘的这辆车,虽然对里面群星璀璨的乘客来说,已经够低调了。
    然而在远离中原的卢龙县,仍然是件稀罕物事。
    宽敞的车厢,甚至快比巷子还宽了。
    不少百姓都伸出脑袋,甚至还有年轻妈妈抱着孩子出来围观的。
    要不是有骑马侍卫呵斥,这些好奇宝宝肯定上手摸了。
    “你说得对,闹出乱子前,先去客栈。”
    …………
    半个多时辰后,卢龙县福来客栈,走出了老少幼三人。
    三位据说是长安来的富商和他的两位家人,都穿着一身精细雅致的绸缎衣服。
    而三人乘坐的马车更是无比宽敞,超出了平州人贫瘠的想象力。
    如果能坐这样的马车出门,就算让他们一路游山玩水也愿意啊!
    没见过世面的平州人,就这么尾随着这辆马车,一路跟到了福来客栈。
    最后被小二费了老鼻子劲才轰出去。
    “车子放客栈,应该是安全的吧?”
    三人中的幼童有些担忧。
    他就是李明,现在的身份是貂皮商人阿韦的外甥。
    “那些百姓只是好奇,并没有恶意,况且还有守卫。”
    侯君集倒是比较放松。
    战场磨练出的直觉告诉他,平州百姓只是穷了点,好奇了点,人性还是纯朴的。
    他扮演阿韦的舅舅,资深的人参鹿茸商人。
    “殿下,我们先去哪儿探消息呀?”貂皮商人“阿韦”韦待价询问李明的意见。
    这次只有他们三人出门“摸底”。
    另外三小只是纯纯的累赘,统统关在客栈里,美其名曰“看家”。
    李明指向了全县最高的那栋建筑:
    “咱先去那儿。”
    “平州州府?”韦待价一愣。
    李明的嘴角勾起坏笑:
    “打听一个地方官场的虚实,怎么能不先从父母官本人开始呢?”
    对于如何整顿平州官场,他已经有了主意。
    那就是“钓鱼执法”。
    当面对节度使和吏部尚书这两位顶头上司时,刘歆刺史一定小心谨慎。
    但如果面对的是薄皮大馅、弱小无助又有钱的外地富商呢?
    刘歆和他的手下还能装得人模狗样吗?
    只要这群家伙敢有任何不符合官德的举动,吏部尚书就统统记小本子。
    伸手必被抓!
    到时候秋后算账,连根拔起,统统换上自己人!
    别说李世民,连长孙无忌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合理合法,足以服众!
    这群虫豸连皇子殿下的羊毛都敢薅,对老百姓会如何敲骨吸髓,都不敢想!
    必须出重拳!
    (本章完)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