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小说下载网 > 全族!供我科举 > 第249章 玉堂金马

第249章 玉堂金马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
    次日,吏部的敕牒便正式下达至秦思齐暂居的小院。

    信函以精良绫锦为封,泥金小楷誊写,钤有吏部大印的正式任命文书。送牒的吏员身着公服,态度恭谨中带着审视,掂量这位新贵未来的分量。

    秦思齐接过,精美的公文上,字句清晰,核心内容便是授其为翰林院编修,秩正七品,并严饬其于三日内至翰林院报到入职。

    送走吏员,秦思齐回到书房。这一纸敕牒,秦思齐正式为他开启了无数士人梦寐以求的玉堂金马生涯。

    报到之日,秦思齐特意起了个大早。天色尚未全明,他已盥洗完毕。

    取出那身御赐的七品官袍,青色的罗缎面料,触手生凉,胸背处的鸂鶒补子绣工精细,象征着文官清贵的身份。

    秦实诚仔细帮思齐穿戴整齐,束上银花带,戴上乌纱帽。对着那面略显模糊的铜镜,自己又仔细整理衣冠。官袍加身的镜中青年,身姿挺拔,因连日忙碌略显清瘦,但眉宇间那股经由诗书浸润而成的书卷气,却愈发清晰。

    翰林院位于皇城东南角,毗邻东华门,是一处环境清幽规制宏大的建筑群。门楣上高悬的翰林院三字匾额,气势磅礴。

    持吏部文书入院,早有身着皂隶服色的堂吏迎上前来,态度恭敬却不失分寸,言语间带着一种见惯了新科进士来来往往的淡然。“秦编修,这边请,掌院学士大人已在堂上等候。”

    入院流程严谨而有序。首先便是拜见翰林院的最高官员掌院学士。这位老学士年约六旬,须发皆白身着正五品的绯色官袍,端坐于大堂之上,自有一股不怒而威的气度。

    对今年新点的三位鼎甲状元陈斋翰、榜眼张汝霖、探花秦思齐进行了例行的勉励。

    无非是沉心静气,钻研学问,恪尽职守,莫负皇恩之类的套话,但从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口中说出,却别具分量。

    目光在三人脸上缓缓扫过,尤其在年纪最轻、容貌最俊的秦思齐身上略作停留,微微颔首:“秦探花年少英才,更需戒骄戒躁,翰苑清苦,却是磨砺心性、增长才干的宝地。”

    秦思齐连忙躬身应是。这位老学士,无疑是翰林院乃至清流官员中的一座标杆,其态度能影响他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境遇。

    拜见过掌院后,便由一位资深的侍读学士带领他们熟悉翰林院的环境与具体职掌。这位侍读学士姓周,约莫四十岁年纪,态度和蔼,讲解颇为详尽。随着他的引导,秦思齐才真正领略到翰林院内部的复杂与宏大。

    翰林院绝非一个简单的文书机构,其内部部门繁多,各司其职,俨然一个小型的朝廷文翰中枢:

    诰敕房,负责起草各类重要的朝廷文书,如封赠官员的诰命、敕命,颁布重大政令的制、诏、谕等。此处的官员需有极高的文笔功底和对典章制度的深刻理解,一字一句皆关国体,是翰林院中最接近权力核心的部门之一。

    史馆,负责修撰本朝历史,包括编修《实录》(记录皇帝言行与国家大事)、 《会典》(汇集国家典章制度)、 《玉牒》(皇室族谱)等。能入史馆者,皆为学问博洽、秉笔直书之士,肩负着为后世留下信史的重任,地位清贵无比。

    典籍厅,管理翰林院浩瀚的图籍、档案。此处可窥见无数珍本秘笈、前朝档案,是坐拥书城的宝地,对于有志于学问的官员而言,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

    经筵官, 负责为皇帝讲经论史,参与经筵日讲。此职要求学问精深、口才便给,且需德行端方,是天子近臣,极易获得皇帝的赏识与信任,晋升速度往往快于他人。

    此外, 还有负责文书往来的孔目房、管理庶务的堂吏等辅助部门,共同维系着这座文翰重地的运转。

    周侍读详细解释道:“我翰林院,素有玉堂之署、储相之地的美誉。其职掌,概而言之,曰侍从顾问,献替可否,承旨撰文,修书纂史。诸位新晋编修,秩正七品,乃翰苑基础之官。初期工作,主要是协助前辈整理史料、校对文稿、参与修撰《实录》或《会典》等大型典籍的基础编纂,并随时准备承担一些临时的文字差遣,如撰拟祭文、贺表、碑文等。”

    目光扫过三位新人,语气转为严肃:“此类工作,看似琐碎,甚至枯燥,然则无一不关系到国朝典章制度的严谨与皇家文翰的体面。一字之误,可能引朝野非议。一文之失,或致君上震怒。故要求极高,务必心思缜密,考据精详,不容丝毫差错。望尔等切记。”

    秦思齐认真聆听,心中默记。这冷板凳正是翰林官的起点,也是考验。能否耐得住寂寞,将基础打牢,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发展。

    具体分工时,状元陈文翰因其名次最高,依例被授予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品级高出半阶,直接参与更核心的文稿起草工作,起点已然不同。

    榜眼和秦思齐这位探花,则同为编修。秦思齐被分派跟随一位姓王的修撰学习。

    王修撰是前三甲的进士,在翰林院已熬炼了近十年,才升至修撰之位。

    脸上难得见到笑容,近乎刻板,但对学问一丝不苟,对经史子集、朝章国故可谓烂熟于心。初次见面,只是淡淡看了秦思齐一眼,说了句:“多看,多听,多学,少言”,便丢给他一沓前朝《实录》的草稿,要求他逐字校对,并标注出任何存疑或需要考证之处。

    工作无疑是枯燥的。整日埋首于故纸堆中。

    王修撰虽严厉,但每当秦思齐提出确有见地的问题时,他也会难得地多解释几句,往往能切中要害,让秦思齐茅塞顿开。

    翰林院中,人才济济。除了他们三位新科鼎甲,还有不少往科的进士、通过考选留下的庶吉士(类似于见习翰林),以及众多资深的学士、讲官、侍读、侍讲。

    这里汇聚了天下最顶尖的文学之士,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每日午间歇息或散值前后,庭院中、廊庑下,常可见三三两两的官员聚在一起,或讨论经义,或品评诗文,或闲谈朝野趣闻。

    气氛看似风雅和谐,但秦思齐敏锐地察觉到,这片清贵之地,也并非纯粹的象牙塔。

    官员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等级、资历乃至派系分野。状元陈文翰因其耀眼身份,自然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身边总不乏主动结交、攀谈的同僚,其中不乏一些背景深厚、家世显赫之辈。

    陈斋翰似乎也颇为适应这种众星拱月的氛围,言谈举止间,自信从容。

    秦思齐因探花身份和尤为出众的容貌,也颇为引人注目。

    秦思齐知道低调做人是最好的选择。将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每日清准时到院点卯,下班准时散值离去。

    每日更多的是主动查阅更多相关资料,以及过往历史。闲暇时,向院里那些学问渊博的老翰林,聊聊过往朝堂大事,秦思齐大多数倾听,生怕多说触碰了什么禁忌。没事时候,也会应同年进士之约,主要是名单上的进士相聚。

    慢慢发现,看似谦和的讲官,实则与礼部尚书关系密切。翰林院中看似不起眼的某次人事变动,背后可能牵扯到部院之间的权力博弈。

    秦思齐对这座玉堂之署的理解,每一个看似平淡的职位背后,都可能连接着一张巨大的权力网络。

    关于翰林官的上升途径,秦思齐也从周侍读的讲解、同僚的闲谈以及那卷册子中,逐渐清晰起来:

    常规考满升转,与其他官员一样,翰林官也需经历三年或六年一次的“考满”(绩效考核),根据业绩(如修书数量、质量,差遣完成情况等)决定升迁、平调或降黜。通常,编修、修撰需经数年磨砺,才有可能升任侍读、侍讲(从五品或正六品),进而争取成为某房、某馆的负责人。

    特简与陛见,这是翰林官最大的优势所在。因身处禁廷,常有接触皇帝的机会。若因才华出众、奏对得体,或因修书、讲经等表现优异,获得皇帝特别赏识,可能被特简(破格提拔),直接授予重要职务,如詹事府官员(太子属官,未来帝师)、六部郎中甚至更高级别的官职。若能担任经筵讲官,更是简在帝心的捷径。

    外放历练,许多资深翰林官在升任中级职位(如侍读、侍讲)后,会被外放为地方官,如知府、道员,甚至省级的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等。这种外放,名为历练,实为积累地方行政经验,为日后回朝担任部院大臣乃至入阁拜相奠定坚实基础。这被视为一条培养全能型高级官员的经典路径。

    留院专精,也有一部分翰林官选择长期留在院内,专攻学问、修史,最终可能成为掌院学士、大学士,或以学问大家名世,虽实权或许不及外放者,但社会地位清高,备受尊崇。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