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小说下载网 > 全族!供我科举author=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 > 第241章 殿试

第241章 殿试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
    依据品阶高低,从蟒袍玉带公侯伯,到青袍素鹭、谨小慎微的九品末员,等级森严,界限分明。

    秦思齐站在贡士队列的思索着会出的题目:“会是西北边患?漕运民生?运河淤塞,漕粮北运维艰,再或是吏治清廉?天下官员何其多,贪墨蠹虫恐非少数…

    辰时初刻,静鞭三响!“啪!——啪!——啪!——”

    鞭响余音未绝,钟楼鼓楼钟鼓之声轰然大作,庄严宏大的礼乐随之磅礴奏响。韶乐庄重雍容,鼓吹乐雄浑激昂,各种乐器之声交织融合,声震云霄,宣告着帝国最高统治者的驾临。

    “陛下驾临奉天殿——”

    文武百官齐刷刷地跪倒一片,下一刻,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浪层层叠起,汹涌澎湃,席卷了整个广场:“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浪撞击着朱红的宫墙、高耸的殿宇,激起阵阵回响,反复冲击,震撼着每一个在场者的心神。那不仅仅是声音,更是一种力量的展示,是皇权天威最直观的体现。

    贡士们也在礼官急促而低沉的指令下,慌忙却极力模仿着百官的恭谨,向着奉天殿那高高在上的、尚且空悬的御座方向,依制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秦思齐跪在冰冷坚硬的金砖地面上,每一次叩首,额头轻触地面,那冰冷的触感都让他更加清晰地感受到皇权的威严。听到身旁同科贡士略显粗重的呼吸,显然,无人能在这等场面下完全保持平静。

    大礼毕,众人在指令下起身,但依旧保持最标准的朝仪姿态——垂首、躬身,身体微微前倾,无人敢稍有懈怠,甚至连眼神都不敢随意飘动。只有那威严的礼乐仍在持续,烘托着氛围。

    接着,一名身着绯色官袍的传制官出列,步履沉稳,行至预设的宣制位,面向广场上的人群,开始清晰而洪亮地宣读。

    声音通过奉天殿前特殊的建筑结构巧妙地扩音传荡开来,虽距离颇远,却字字清晰入耳,内容无非是宣告本次殿试乃为国求贤之盛举,申明考场规矩之严肃,强调天子求贤若渴之心,以及贡士当直言无隐、尽抒胸中韬略之责。这些虽是套话,但在今日此地,由皇帝的名义宣读,却带着权威。

    宣制完毕。礼部官员们这才开始无声而高效地行动,引导贡士们依次列队,准备登上那高高在上的汉白玉台阶。御道居中,雕刻着蟠龙祥云,唯有皇帝銮驾可行,贡士与百官皆行两侧台阶。

    秦思齐跟在队列中,开始拾级而上。汉白玉台阶宽阔而陡峭,每向上一步,视野便开阔一分。

    广场上的百官队列变得渺小,远处森严的仪仗、矗立的戟戈尽收眼底,而前方,那座象征帝国最高权力核心的奉天殿,也随着他的攀升而愈发清晰、巨大的殿门如同巨兽的口,深邃莫名。

    确实感到,自己正一步步靠近那执掌天下的中枢,离那云端之上的天子更近。

    隆重的朝仪之后,皇帝已升座于奉天殿内御座之上,虽从广场和台阶上无法得见圣容。

    二品礼部尚书官服出列,面向侍立的贡士们,运足中气,声音朗朗,宣唱出本次殿试的策问题目:

    “皇帝制曰:朕承天命,抚驭寰宇,夙夜兢兢,惟欲臻于至治。然治道浩繁,其要安在?生民休戚,其源何由?边陲未靖,其策何施?尔多士博古通今,明体达用,其悉陈之,毋隐毋讳,朕将亲览焉!”

    题目宣毕,余音仿佛仍在广场上空回荡。治国要道、民生根源、边患策略——这三个宏大的问题,囊括了经世济民的核心,也决定了他们接下来数个时辰需要倾尽毕生所学去应对的方向。

    礼官示意,贡士们被引至早已在丹陛上平台设置好的考案前。每张考案仅备有笔墨砚台和厚厚一叠空白答题纸。众人依序坐下,身下是冰冷的锦墩。

    秦思齐闭目凝神。皇帝的策问在他脑中反复回响。他快速搜刮着腹中学识,片刻之间,心中已有沟壑框架。

    伸手研墨,脑中飞速架构着文章脉络:必须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破题,阐述治国之要在于安民、富民、教民,此乃《尚书》古义,亦是孟子“民贵君轻”之发挥。

    继而需剖析民生疾苦之源,在于赋役不均、天灾频仍、吏治腐败,需引证历史,针砭时弊,既要恳切,又不可过于尖刻。

    最后针对西北边患,提出练兵选将、屯田实边、恩威并施之策,可借鉴汉唐故事,结合本朝实际……既要秉承圣贤之道,又要切合当下时务,方能展现经世之才,既不流于空疏,又不失于激愤。

    墨已研浓,提起狼毫笔,笔尖饱蘸浓墨,落笔于纸端。将酝酿于胸的韬略对策,一字一句,付诸笔端。

    脑海中文思如泉涌,过往读过的经典章句、史实案例纷至沓来,被他巧妙地织入文章的逻辑链条之中。

    《大学》的“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用以说明顺应民心。《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奠定论述根基。

    《孙子兵法》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为边策提供理论支持……他力求论述精深,结构层层递进,逻辑缜密无懈。

    然而,写作的过程远非仅仅是才思的挥洒。他必须时刻警惕,格式绝对无误。每逢“陛下”、“圣谕”、“皇恩”等词,必须另行抬头,顶格书写,以示无上尊崇。

    遇到本朝皇帝乃至祖宗名讳,需严格规避,例如,若遇前朝名讳需缺末笔以避。这需要极高的注意力和对朝廷礼制的熟悉,稍有差池,便是大不敬之罪,文章再好亦是徒然。

    字迹自始至终保持着馆阁体的工整端庄,一笔一划,力透纸背。不能前工后草,更不能有任何涂抹、污损或错漏。

    时间在笔尖的沙沙声中悄然流逝。额头上渐渐渗出细密汗珠,沿着鬓角滑落,痒意袭来,秦思齐也仅是以袖角按压一下。

    不知过了多久,午餐时间到了。有内侍悄无声息地走来,在每位贡士的考案旁放下一个简单的食盒。

    里面或许是一块冷硬的饽饽,几片肉干,一碗仅能润喉的茶水。

    秦思齐这才从全神贯注的状态中暂时脱离,感到腹中空鸣阵阵,脖颈和肩膀因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而酸痛僵硬。他暂歇笔墨,快速而安静地吃了几口,喝了点水,略作喘息。

    便立刻又埋首于卷纸之上。食物的滋味几乎未曾留意,进食仅仅是为了补充维持体力所需的能量。

    从清晨天色微明入宫,到日头偏西,近七八个时辰的高度精神集中和身体持续端坐的消耗,让所有贡士都面露疲惫之色。

    殿内的光线逐渐变得柔和,夕阳的金红斜斜地洒入大殿。

    当那余晖渐渐变为黯淡的橙红,一名身着绯袍的礼部官员终于上前数步,高声宣布:“时辰到!众贡士停笔!交卷!”

    声音如同赦令,在大殿中回荡。

    许多人几乎是应声脱力,身体微微一晃,长吁出一口气。也有人面露不甘与遗憾,笔尖悬停,似乎仍有千言万语未尽诉,却不得不惶恐而不舍地放下笔,眼神中充满了懊恼。

    秦思齐恰好为最后一段关于“教化百姓,正俗息讼”的论述画上圆满的句号。

    轻轻搁下笔,目光迅速而仔细地从头至尾检视了一遍全文,确认格式完美无瑕,卷面整洁如新,所有避讳无一错漏。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