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小说下载网 > 全族!供我科举author=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 > 第214章 岳麓研学

第214章 岳麓研学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
    饭后,李文焕做东,请众人到书院附近一家清静的小茶馆小坐。真正的接风宴虽在中午,但晚上这才是好友间更放松的叙旧时刻。几人要了一壶君山银针,几碟干果点心,围坐闲谈。

    茶馆雅间内,烛火摇曳,茶香袅袅。秦思齐看着李文焕和林静之,终于问出了心中的疑惑:“文焕兄,静之兄,此次乡试,为何不见二位下场?”

    此言一出,林静之轻叹一声,笑容略显苦涩:“不瞒思齐,祖母于去年冬日驾鹤西去。静之需守制三年,依礼不可参加科举考试,故而未能应试。”守孝期间,不得婚嫁、应考、任职,这是读书人必须遵守的基本礼制。

    众人闻言,皆面露惋惜之色,纷纷出言安慰。三年时光,对科举之路的影响不小。尤其是对林按察使司守孝三年后,还不知会被分配到哪里。

    李文焕则啜了口茶,神情相对平静:“我嘛,与静之情况不同。去岁刚侥幸中了秀才,自觉经义文章火候未足,对乡试并无十足把握。加之听闻那贡院号舍,狭小逼仄,九日连考,对身心皆是极大考验。历年都有考生在其中病倒甚至…故而家父也建议我再沉淀三年,不必急于求成。”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谨慎和务实,并非畏难,而是更倾向于做好万全准备。

    秦思齐等人听罢,皆点头表示理解。贡院九天,确是一场对学识、体力、意志的巨大考验,若非准备充分,确易发生意外。

    话题继而转向各自近况、一路见闻以及对岳麓书院的初印象。李文焕和林静之也介绍了书院几位有名的讲习、严格的学规以及一些有趣的掌故。

    言谈间,秦思齐了解到李文焕在岳麓主攻《春秋》,而林静之虽守孝,却并未荒废学业,反而利用这段时间广读杂书,对经世致用之学颇有心得。

    赵明远听得津津有味,李振和张祥瀚也不时插话讨论。茶香氤氲中,几位年轻人的友谊在异地他乡迅速升温。

    直到书院晚课的钟声隐隐传来,众人才意识到时辰不早。明日还需早起参加书院的晨读和讲会,便不再多留,结算茶资,起身返回书院。

    抵达岳麓书院的次日,秦思齐等人便真切体验到了这座千年学府严谨有序的研学氛围。正如李文焕与林静之先前介绍,明代的研学交流远非简单的游学听讲,而是一套以“儒家经典研习为核心、地域文化考察为辅助、礼仪实践为规范”的综合性学术活动体系。

    清晨,天还未亮透,悠扬而宏亮的钟声便穿透晨霭,在岳麓山间回荡,唤醒了沉睡的书院。

    秦思齐迅速起身,洗漱更衣,换上书院发放的青色生员襕衫。李振、张祥瀚也几乎同时推开房门,四人相视一笑,彼此整理了一下衣冠,便随着其他早起的学生人流,前往书院正中的讲堂。

    讲堂内,气氛庄严肃穆。数十名来自湖广乃至周边省份的交流生徒以及岳麓本院的优秀学子已然按序跪坐于蒲团之上。

    前方讲台上,是岳麓书院一位以治《春秋》闻名的致仕翰林讲习。没有立即开讲,而是先带领众学子诵读《白鹿洞书院揭示》与岳麓学规,重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之五教,以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学之序。

    晨读过后,便是今日的重头戏,专为交流生徒举办的专题论辩。论题极具现实意义:“论漕粮折色与本色之利弊,兼议湖广粮赋北运之策”。

    论辩由书院另一位精于经济实学的讲习主持。他首先简要介绍了背景:明代湖广税粮(主要为米粮)北运京师或边镇,原为实物征收运输(本色),耗费巨大,民夫疲敝;后部分改为折征银两(折色),虽减轻运输压力,却易受银粮市价波动影响。湖广乃天下粮仓,此议题至关重要。

    来自不同地域的学子们很快依据各自了解的地方情况形成了不同看法。

    一位来自漕运枢纽淮安府的学子率先发言,慷慨陈词折色运输对减轻运河沿线民夫运役之苦的积极意义,并引用数据说明漕运过程中的巨大损耗。

    紧接着,一位来自北方边镇大同府的学子则强烈反对过度折色,认为边军粮饷乃守土之本,必须保证稳定的实物供应,银两易被克扣或难以在边地及时换粮。

    李振引经据典,从历代赋税制度变迁论证改革之必然。张祥瀚则更关注技术细节,提出能否改进漕船设计或探索长江-汉水-丹江-豫西等辅助运输线路的可能性。

    秦思齐静静聆听,脑中飞快运算。

    待众人稍歇,方起身拱手,沉着开口道:“诸位同窗所论皆有其理。学生以为,利弊之衡,关键在于‘度’与‘数’。或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假设湖广年需北运粮额为定额,调查历年各地粮价与运输成本之波动范围,设定官仓缓冲储备之安全线,再计算在何种粮价区间、运输成本条件下,征收本色与折色可使总成本(含运输损耗、银粮价差、仓储费用等)最低,且能确保京师与边镇粮食供应无虞。此需详实数据支撑,但或可为决策提供更精确之依据。”

    他此言一出,满座皆有些惊异。将数算之学应用于国计民生策论,在此时尚属新颖。那主持讲习却眼中一亮,抚须道:“秦生所言,另辟蹊径,颇有古之‘料量平准’遗风。然数据收集确非易事。”

    讲习并未立刻评判孰优孰劣,而是引导大家思考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及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强调为政者需统筹兼顾,不可偏执一端。这场论辩,没有输赢,却极大地开拓了所有人的视野,让纸上谈兵的经义与现实复杂的政务之间建立了联系。

    休沐时李文焕和林静之作为向导,带领秦思齐一行首先考察岳麓山本身。他们并非单纯游览,而是带着问题与思考。

    在赫曦台,林静之讲解朱熹、张栻当年在此讲学盛况,引发众人对南宋理学不同流派融合的讨论。

    在碑廊,众人仔细辨认历代留下的碑刻,特别是南宋张栻所撰《岳麓书院记》,李文焕逐句解读,分析其中蕴含的湖湘学派重践履、务实学的精神内核。

    访麓山寺时,众人不仅看其建筑之古拙,更探讨佛教传入中土后与儒道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他们又寻至贾谊故居。在这处略显简朴的宅院前,诵读其《吊屈原赋》及《治安策》片段,遥想这位汉代才子被贬长沙时的忧思与卓见。

    林静之感慨道:“贾长沙之悲,非为一己之失意,实为天下之忧。此正是我辈读书人当有之胸怀。”

    秦思齐随身携带的访古札记上详细记录所见所闻、碑文内容以及自己的即时感悟。秦思齐在贾谊故居后记下:“贾生之策,旷世未见其用,然其心可鉴。今观湘水滔滔,犹闻其叹息。”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