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小说下载网 > 明末:我崇祯摆烂怎么了?! > 第232章 吾师,朕甚念汝,且速归!

第232章 吾师,朕甚念汝,且速归!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
    平凉府城西北部一百七十里处即是固原州,亦是三边总督治所之所在。

    固原以东、以南多为府县区划,是为陕西民管区域,归属于陕西布政使司管辖;而固原以西的大片狭长地域,是为陕西行都司所辖,属于军管区,多为卫所管制,不设地方官府。

    陕西行都司最西为肃州卫、高台所、甘州卫,也即是甘肃地区,这里便是明帝国国土的最西边界。本来大明的国土是包括了哈密卫的,只是老道士忙着修仙,这里让吐鲁番给抢走了,大明只能退守到嘉峪关内。

    而嘉峪关则直接面对卫拉特蒙古势力的攻击,且由于甘肃胡汉掺杂、宗教信仰混乱,受外部势力蛊惑起兵作乱,边民与卫拉特蒙古各部勾结、前后夹击嘉峪关的情况并不罕见。

    且由于吐鲁番汗国也在走下坡路,如今甘肃地区的内患甚至比外患更为严重,仅孙承宗到任的这三年,嘉峪关就被进攻了十几次,情势最危急的时候,几近失守!

    嘉峪关的敌情严重牵扯了孙承宗的精力、兵力,以至于他在镇压陕北农民起义的事情上表现寥寥,但他并不是在摸鱼,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的治军压力极大!

    陕西行都司所辖最南为洮州卫、岷州卫,这里已经属于雪区,被大大小小的教派势力与地方贵族实行恐怖统治,其中以格鲁派的势力最大。

    格鲁派又称为黄教,属于藏传佛教教派,也就是蒙古大汗孛儿只斤林丹逼着手下改信,并成功逼反差不多一半部落的“垃圾玩意”。

    有时候孔老二还是有点作用的,士大夫再怎么卑鄙无耻,儒家再怎么僵化变质,也好过这些牛鬼蛇神。文人之间最多相互之间赠几首歪诗,总好过三天两头写信给好友,借几副湿肠、心肝用来做法事吧!

    从藏传佛教能够传到漠南蒙古,甚至差点将爱新觉罗福临拐出家,就知道这玩意的侵略性到底有多强!

    在甘青地区,黄教、绿教、白教、红教、花教等百家争鸣,唯独孔老二在此地吃瘪,也仅有各卫所的卫学还在传授四书五经,教化伦理道德。

    但仅仅依靠卫所的少量人口,大明在西北边境的群众基础还是非常薄弱,这进一步加剧了边防的难度。

    这片东西距离一千二百多里、面积五十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分之一个陕西大小的区域,朝廷的鱼鳞图册统计人口仅为二十余万人,这二十余万基本都是军户,可以粗略地认为这些就是陕西行都司所有汉人的数量。

    而如此广大的区域,自然不可能只有汉人,大明在这里需要与西番、蒙古、土官等共治。

    这里自古以来就很干旱,但雪山融水恰好弥补了这一点,通常来说,绿洲农业是不会受到旱灾影响的。

    但崇祯年间的大旱灾并不是通常情况,这是由小冰期引起的旱灾,以一种比较抽象的形式对绿洲形成打击,那便是天气太冷了冰川消融速度减缓,冰川融水自然也减少了,绿洲的水不够用了!

    旱季的时候,非洲草原上的动物都会因为水源而干架,更何况是人?各民族都在乞活,此地并不太平!

    比较反直觉的一点是,甘肃虽然干旱,人口少得可怜,但是巅峰时期的甘肃,不仅可以通过绿洲军屯自给自足,甚至还有余量用来支援宁夏、延绥等边镇,年均产粮食数百万石!

    大明的边疆大抵都是这样的存在,看似破破烂烂,距离远,又不值钱,实际上能够爆发出极其惊人的产能,在军事、经济上都具有极其重大的价值。

    就比如辽东,在洪武时期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明跟辽东的通道只有一条登辽海道,辽东只是大明的飞地。

    但辽东的土地肥沃,一岁之收,可足数岁之用,足够养活朝廷的大军,甚至还能在财政上给中央补贴点,而且既然是边疆,自然还要发挥最重要的边防作用,军事缓冲作用,不至于被人一下子冲到都城下之下,大明也曾动过迁都西安的念头。

    历朝历代的君臣无比痴迷于开疆拓土之功,这并不是为了虚名,而是为了给本民族争取切切实实的生存空间,是延缓内乱的爆发,缓解人地矛盾的伟大实践!

    当然,朱由检起初其实并没有认识到这些,刚来的时候他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跟如今的陕北百万灾民一样,那就是活下来!

    为此应当实行战略大收缩,辽东是可以放弃的,甚至陕甘宁也是可以放弃的,当然也包括了陕西行都司所管辖的范围。

    但孙承宗和朱燮元告诉他,放弃甘肃并不会使得边防变得更容易,朝廷不是单纯地缺少军队,而是缺少可以养活军队的配套措施,放弃甘肃,那甘肃镇的军户将无处安置。

    而敌人也可以长驱直入,进逼中原,甘肃镇既然是九边之一,自然是有其存在的道理的。

    ……

    固原城内,积雪三寸,出生于嘉靖四十二年的孙承宗头发已经差不多跟这雪一样白了,嘉峪关的守将跟他要兵要粮,说自己麾下只剩下一千多兵士,还有一半是白头兵,摔一下都可以准备后事的那种。

    嘉峪关本来是有粮食的,可惜上个月被土寇攻入关内,放火烧了粮库!孙承宗眉头紧锁,他不确定这粮仓是不是真的被土寇给烧掉了,还是嘉峪关守将在玩火龙烧仓的把戏,他打算让甘肃巡抚梅之焕去看看。

    孙承宗摊开信纸,下笔如游龙,却只在纸上留下干巴巴、断断续续的线条,隐约组成一个看不太清楚的字形,他有点尴尬。

    老头轻轻叹了口气,从宽大的袖子里面取出一个精致的铜炉,这是皇帝特意送给他的暖手宝,此物正式的名字应该叫做袖炉,只是皇帝确实在信中管这个叫暖手宝,倒也…颇有几分趣味。

    小巧铜炉里面放的是果核炭,据孙承宗观察,用的应当是杏核,每斤几十文的高级货,比普通木炭贵十倍,孙承宗平时都不舍得用,只是因为这是皇帝御赐,他又不能拿去卖了,所以才奢侈了一回。

    他打开铜炉的镂空盖子,将笔尖放到炭火上面烤了一下,直到笔毛变软,才继续书写,这一次下笔果然顺滑了不少,写了半页,想沾墨,却发现砚台冰冷,上面的墨汁也早就冻住了。

    他又叹息了一声,将砚台搁到小铜炉上炙烤,可这样一来,他的手指又被冻住了,皱巴巴的皮肤冰凉凉,手指难以屈伸。

    老头又想到了嘉峪关的守军,不管是不是火龙烧仓,这粮食还是要给他们调遣的,他们又没有暖手炉可以用,这再饿上几天,可能真的要被冻死了。

    就在此时,孙承宗的书童抱着个包裹闯了进来,他颇为兴奋地喊道:“老爷,京城来信!”

    孙承宗的思绪被打断,看着这个比以往大了不少的包裹,他的面上苦笑,心中却暖洋洋的,他每次上奏,皇帝批复公文,总要捎上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给他。

    书童杵着不走,虽然没说,但却死死盯着包裹一脸好奇,孙承宗倒也没有赶人,他虽然每日都有忙不完的活,但固原的生活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十分枯燥的,他的书童为数不多的乐趣就是看他拆包裹,如果是好吃的,还能分润一口半口的。

    孙承宗打开包裹一看,发现是一件东貂,东貂为女真所产,用的是紫貂皮毛,西貂是蒙古所出,用的是青鼠皮。

    孙承宗上手摸了一把,手感丝滑,他喃喃自语道:“一貂之皮,方不盈尺,积六十余貂仅成一裘,价值百金啊!”

    而书童却大失所望,垮逼着个脸,太气了,这一次又没他的份!

    包裹的底下还压着一封信,孙承宗撕开信封,却见盈尺见方的宣纸上只写了寥寥几个字:“吾师,朕甚念汝,且速归!”

    轻若鸿毛的一张信纸孙承宗差点拿不住,他手指微微颤抖,眼泪趁着他不注意吧嗒一下就滚下来了,砸在貂裘的绒毛之上,凝而不散,宛若珍珠。

    书童见自家老爷反应如此之大,他忍不住偷看了一眼,见到信上话语,他先是愣了一下,而后喜笑颜开,却是与孙承宗的表现截然不同。

    他跟随孙承宗赴任,已经三年没有回家了,也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还安好,小翠是不是还按照约定在等他回去!

    “讨打!”孙承宗赏了他一个爆栗,大冬天的,疼得这小子眼泪都出来了!

    他捂着脑袋,蹲在地上,胆儿依旧很肥地说道:“老爷别打了,我这就去收拾行李!”

    “唉,去吧!”孙承宗无奈地摆摆手道,书童麻溜转身,还没走出门口,却又听见自家老爷幽幽道:“这次回去以后你就留在老家吧,不用跟我回固原了。”

    书童一个踉跄,差点摔倒,这次他是真的哭了。

    “我不是责怪你,而是你的心根本就不在这里,这也没错,花堪折时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嘛,你也算到了婚配的年纪了,三书六礼什么的让夫人帮你准备,你就说是我说的。”孙承宗温声道。

    书童不哭了,他低声道:“谢老爷成全!”

    孙承宗微微颔首,却又听见这小子说道:“老爷,你不回高阳么?”

    “大明吏律规定,官员若未经朝廷批准离开任所、私自返乡,轻则杖八十,重则罢官为民、谪戍边地。”孙承宗回答。

    “可是我回去了,谁给老爷你牵马呢?”书童又问。

    “老夫自己会牵马!”

    “那夜里谁给你掖被子呢?”

    “你睡得比老夫还死,老夫没少给你掖被子!”孙承宗怒了!

    “那,那总得有人给你奔走啊!”书童顶着老头杀人的眼神,缩头缩脑地说道。

    “你这厮到底想说什么!”

    “老爷,我舍不得走!”书童瞬间泪崩,眼泪汪汪。

    “去!”孙承宗一脚踹在他的屁股上,书童一步三回头,消失在署衙长廊之中。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