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小说下载网 > 大秦攻略 > 第三百零三章 时隔十年的承诺

第三百零三章 时隔十年的承诺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
    当年齐国的盐一共分为两种,分别是粗盐砖与精盐,现如今咸阳宫所用的盐也都是精盐。

    扶苏看着徐福递来的文书,渔盐一直都是齐地最大的财富。

    十年了,徐福确实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而且也将琅琊县建设得十分富足,光是盐与通往南方的海上航线,每年可以给咸阳输送大量的钱。

    如今的琅琊县就像是一个财富的宝库,这个宝库内装满了盐以及出海的船只。

    一盘盘菜肴端入殿中,君臣两人喝着酒水吃着羊肉,又说起了当年的事。

    “当年在泰山脚下,若是韩终愿意跟着臣前往琅琊县,他也不会死。”

    扶苏道:“当年你们所在意的是什么呢?”

    换言之,皇帝是在问齐鲁博士所坚持的是什么。

    徐福不知该如何回答。

    扶苏的目光看着这位两鬓已有白发,年过五十的徐福,他虽然没说,但扶苏觉得应该是其价值观。

    始皇帝与李斯要粉碎的是分封制下,他们一直所坚守的价值观。

    扶苏又道:“听说高说过,你在琅琊县建造了一艘大船。”

    闻言,徐福下拜行礼,道:“禀皇帝,臣年过五十了。”

    当年的李斯为了实现他的理想,至今李斯还在念着国家的变化,有些人的壮志实在是太高了,高到这一生都是无法实现的,而且也太难了。

    但徐福不是李斯。

    徐福的理想也没人能够继承。

    若现在的徐福再不远航,恐怕他就再也无法远方了,这是他一辈子最后的机会了,因再过四五年,他徐福就年过六十了。

    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如何远航,恐怕出海不到三天就会死在船上。

    徐福依旧是下拜行礼的姿势,没有言语。

    “好,朕答应你。”

    “臣领命。”徐福的语气带着哽咽。

    扶苏写了一道旨意,给了徐福远航的权力,这道旨意所写的是远航探索,并且要求徐福平安回来,就算是不能回来,也要将他徐福的尸骨带回来。

    扶苏站起身,将旨意放在了徐福的面前,道:“当年朕许诺你的,朕给你了,但你也要给朕一个承诺。”

    徐福看着诏命,朗声道:“臣一定回来。”

    扶苏将他扶起来,给这位即将步入老年的老人家整了整衣裳,又道:“有劳了。”

    “是。”

    徐福双手捧着旨意恭恭敬敬地退出了章台宫。

    扶苏对身边的田安道:“请右相来。”

    待冯去疾来到章台宫大殿,扶苏与他说起了琅琊县治理之事。

    听冯去疾说了几个能够代替徐福的成为琅琊县县令的人,皇帝似乎一直蹙眉。

    而后冯去疾也不再多言了。

    扶苏道:“朕想要保留徐福的县令一职。”

    冯去疾询问道:“此人出海远航……”

    扶苏继续走在章台宫大殿的檐下,一边走着道:“朕希望徐福的这一次远渡是代表大秦的一次探索,保留他的官身正是为了彰显国家的使命,徐福远渡的船只与人手,以及随行的粮食都是大秦的财产,不论他去了海外任何地方,他踏足过的地界,都是大秦的领土。”

    冯去疾为难道:“县令一职空闲,琅琊县何人治理?”

    扶苏道:“让王离走一趟吧,让他任职县尉,在徐福出海期间,琅琊县的事交由王离主持。”

    “是。”

    皇帝的意思,冯去疾自然没有意见。

    而且琅琊县就是当年公子扶苏规划建设的,就算是皇帝有些私心,交给外戚去琅琊县主持县治,这也无可厚非。

    最重要的是王离,或者是王贲,他们对皇帝是极其忠心的。

    听说当年皇帝还是公子时,公子在关中诸多权贵人家中,选了王家的女子。

    不论是皇帝是公子时选择了王家,并且与王翦孙女成婚,还是现在已成皇帝,当年的选择让皇帝至今都是受益的。

    而且,现如今的王家也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王翦在过世之前,就将王家托付给了还未成为皇帝的公子扶苏与公子夫人。

    现如今,这位年轻的皇帝与王家几乎是绑在了一起。

    皇帝与夫人成婚十余年,又有了两个儿子与一个女儿,如此皇帝也值得王家为秦效死了。

    冯去疾曾听李斯说起过这件事。

    冯去疾还想起,当时他打趣地问李斯,公子扶苏怎么不选你的女儿。

    李斯笑着说他的女儿还小,公子没看上。

    其实皇帝的眼光很好,一直都很好,十分清醒认识到什么样的人对自己好,对社稷好。

    而余下的,这位皇帝就没有放在眼中。

    皇帝又与右相说起了平日里的生活,说着一些家常事。

    期间,君臣之间有说有笑的。

    在国事上,这位皇帝一直都是严苛的。

    而在私下,皇帝与臣子相处得十分融洽。

    而在治国与国事上,这位右相对皇帝吩咐的诸多事,都是尽心尽力的,而在国事上有什么不对,右相也会劝说皇帝。

    说来说去,又说起了徐福,冯去疾劝道:“臣以为还要告知齐地的人们,徐福因何远渡,此事的前因一定要告知天下人,让天下人为皇帝与徐福作证。”

    扶苏道:“有必要这么隆重吗?朕觉得就算不告知天下人,天下人也会知道的。”

    “禀皇帝,这不一样,皇帝的诏命是诏命,传言是传言,以后有人论及此事,若有诏命取来作证,可以少许多争论。”

    “徐福的事情朕会写入今年的诏命中。”

    冯去疾行礼道:“皇帝圣明。”

    扶苏接着道:“司马欣最近如何?”

    右相所掌管的御史府不仅仅是要考评官吏,还要掌管着官吏的行状以及升迁调令。

    当扶苏问及司马欣的近来的事,冯去疾当即回答,将近日来,司马欣的行状都交代清楚。

    冯去疾又道:“先前夫子领着沛县的一个少年来到潼关,那个少年人叫刘盈,而带刘盈回关中的就是夫子喜,这位夫子喜是司马喜。”

    话语一顿,冯去疾又补充道:“司马喜被司马欣留下,留在郡守府帮着主持潼关公事。”

    提及司马喜,这让扶苏想起来多年前他参与的一场丧事,那场丧事是因为秦国以前的太史令过世。

    而在那时,扶苏就见到了少年人,此人就是司马喜。

    冯去疾接着道:“司马喜在潼关有两好友,一个叫做公孙弘,另一人是晁错,司马欣看中司马喜为人品德不错,这才将其留了下来。”

    扶苏与右相又说起了立一个官吏榜样的事,为官为吏需要有一个榜样,而司马欣任职秦官吏这么多年,恪尽职守而且为人简朴,并且行事脚踏实地,任劳任怨。

    这样的人应该成为秦官吏的榜样,如此一来将这种为官品德传遍天下。

    冯去疾认为并不是天下官吏都需要这样的品德,而是皇帝需要有这样品德的官吏。

    这个观点又涉及了皇帝的私心,皇帝希望任劳任怨的官吏越来越多。

    当然,冯去疾自然不会这么说,不会直接说出皇帝的私心目的,而是没有否认,只是点头答应。

    离开章台宫之后,冯去疾脚步匆匆地去了丞相府,去安排余下的事宜。

    在人们困苦的生活中,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需要一个榜样以及一个为之奋斗的方向。

    皇帝希望人们重视品德修养,并且拿出榜样让人们去学,去效仿。

    甚至是有样学样,都成为“司马欣”式的官吏。

    于是,皇帝吩咐的这件“小事”到了右相的手中,右相又将这件事交给了那位闲得不能再清闲的陈平。

    陈平这个聪明人,又一次奔走关中各县,将皇帝宣扬的精神与话语,以及宣扬良好品德的话语写在了各县的门口,立了一个大木板子,其上写着标语,并且让各个书舍的学子也开始背诵那些标语。

    并且将标语写在了关中各县随处可见的地方。

    为了这件事,陈平从二月底一直忙到了三月的中旬,可谓是让陈平的腿都跑断了。

    冯劫认为,陈平此人善智谋,不善奔走,右相这是故意敲打有些得意忘形的陈平。

    在咸阳,陈平最怕三个人,一位是内史令章邯,另一位就是右相了。

    还有那位决定陈平人生高度的皇帝。

    有书舍的孩子们高声念诵着: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其意是你想要走得更远,爬得更高,就要先修养自身,增长知识。

    又或者是戒奢以俭,有善始者繁,能克终者盖寡,其意是很多人一开始做某件事能够做的很好,但能够一直坚持到最后的人很少。

    这些话语与标语开始出现在关中各县,在人们的诵读声中,这些话语会深入人心,并且会劝导人们向善。

    似乎也没有人知道这些话是从哪里来的,人们只知道这些话就写在孩子们读书的书中,而大人们听了,也就听了,并且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更好的人。

    秦人的物质生活经过这二十多年,其实也没多少变化,大抵是粮食更充足了一些,食物也更丰富了一些。

    但皇帝希望,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能够更富足。

    新帝二年的四月,近来关中的天气很好,春天气候冷暖适宜,晴空万里。

    田安站在阳光下,感受着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让春雨时期积累的阴寒之气也全部驱散了,身上暖洋洋的。

    而高泉宫的大殿外,晾晒着许多被褥与衣裳,宫人洗了一天的衣裳。

    皇帝的心情很不错,亲自下厨做饭。

    自皇帝登基以来,田安都快忘了,皇帝上一次做饭是在什么时候。

    见皇帝用漂亮猪肉切成长长的薄片,而后用这些肉片裹着绿菜,将它们制成一个个肉卷,两端可见青菜。

    而后皇帝夹着肉卷放入平整的锅中开始煎,期间又放入一些蒜。

    而当肉的表面开始焦黄,香味也在弥漫。

    扶苏将煎好的肉卷拿出来,再拌两碗面。

    这就是皇帝夫妻的午食,吃得很简单,寻常人家要是有羊肉也能卷着菜做。

    夫妻吃着饭菜,便又商量起了下一顿吃什么。

    而皇帝总能用有限的食材,做出很多好吃,以及从未尝过的做法。

    到了傍晚时分,皇帝又开始做饭了,王婆婆正抱着小公主。

    而两位公子近年来也没有再回宫里,田安总算两位小公子长大了,就该让他们去外面闯,看看外面的世界,让他们增长见识。

    田安看着皇帝正在做着红烧肉,他将这些菜肴的做法都记下来,而后交给敬业县,敬业县的人们知道了这种菜肴做法就会传遍天下,人们菜肴就会更丰盛,人们也会爱戴皇帝的。

    夫妻俩用了饭之后,王棠儿就收到了兄长王离让人送来的来信。

    也知道了王离已在琅琊县就任县尉,并且守着齐地的盐产。

    王棠儿写了一封回信,让王婆婆安排人手送去。

    王家的家事也是皇帝的家事,是外戚更要将家里的事告知丈夫,王棠儿仔细说着兄长近来的打算。

    大抵,都是一些他会帮助皇帝收好琅琊县盐产的事。

    以前这些盐产都在父皇与李斯的看管中,自从自己登基之后,这些事都交到了自己手中的。

    扶苏道:“礼还在父皇身边。”

    王棠儿看着小女儿总是面带笑意,而一想到两个儿子,便拉着脸道:“看见他们就烦。”

    扶苏了然点头道:“田安,你送些换洗衣裳去骊山。”

    田安回应道:“是。”

    公子衡还在长城戍边,衣裳自然是送不到长城,田安有心无力,照顾不到大公子衡。

    而小公子在骊山,还能照顾一二。

    到了五月的时候,扶苏又收到了琅琊县县令徐福送来的文书。

    带着皇帝诏命的徐福终于出海了,传闻徐福造了一艘大船,船上有六十人船夫,其中有三十人是以前的越民,另三十人是秦军。

    徐福出海需要这些水性与船艺极其好的越民。

    当年扶苏保留了这些越民,并且让他们留在了海边的村子,如此徐福也能用到他们。

    这一次出海是时隔十多年的约定,皇帝又一次实现了承诺,让徐福出海寻找所谓的仙岛,实现了徐福这一生的理想。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