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小说下载网 > 大宋文豪 > 第315章 欧阳修的决心

第315章 欧阳修的决心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
    礼部贡院内。

    堆积如山的考卷占据了堂内大半空间,因为人多且相对封闭,空气里不可避免地弥漫着一股浑浊的气味。

    包括翰林学士王珪、龙图阁直学士梅挚在内的数十位判卷官身着公服,或围桌而坐,或伏案而书,人人面上都带着连日工作的疲惫。

    而权知贡举的欧阳修坐在主位,有些臃肿的裹着一件厚实的貂裘,炭盆离得很远.几乎所有座位都是这样,这么设置的目的是害怕不慎引燃考卷。

    他手中正亲自拿着一份赋卷,看着看着,眉头就紧紧地蹙了起来。

    欧阳修随即拿起朱笔,毫不迟疑地在那卷子上画了一个刺目的标记,又重重写下两个遒劲大字。

    “丙下!”

    “欧阳公。”

    翰林学士王珪走了过来,搓了搓有些发僵的手指,看着欧阳修面前那堆被黜落的卷子,语气带着忧虑。

    “此等‘太学体’,艰深险怪,句读破碎,视圣贤经义如奇货,以僻典怪字炫技,确非文章正道。然如此一律黜落,是否过于峻急?恐非议蜂起啊。”

    王珪是四川成都人,今年还不到四十岁,作为庆历二年那一届的榜眼,中进士之前曾求欧阳修指点过文章,算是半个学生,故而关系很近。

    而这也是欧阳修在组建考官团队的时候,把王珪拉进来的原因。

    王珪虽然知晓欧阳修有意改变录取进士里太学出身之人甚多的现状,还知道这里面必然有官家的授意,但事先却并不清楚,欧阳修要搞的这么大。

    说实话,如果王珪事先知道欧阳修要把所有“太学体”文风的考生统统黜落,他是绝对不会掺和的。

    他只想来给自身的履历镀层金,不想蹚浑水。

    而王珪的话,其实也是绝大多数判卷官的观点,所以这话不是他的个人说的,而是在这几天的私下议论后,代表了大家来跟欧阳修商量。

    欧阳修将那份“丙下”的卷子丢到一旁,抽动了一下他的酒糟鼻。

    他当然清楚,这些被他连蒙带骗来的判卷官们,肯定是不愿意得罪太学的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有大量太学学生通过科举进入了朝廷,与此同时,太学本身在取代了国子监之后,在大宋的学术界、教育界、思想界,均拥有崇高的地位。

    不管太学是否愿意承认,太学的老师以及已经入仕的学生,确实在事实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欧阳修的这种行为,明摆着是跟太学对着干,甚至要撅了太学的根,不遭到打击报复,是不可能的。

    他作为文坛盟主,又有相当深厚的庙堂资源,再加上这件事是官家默许的,当然不怕打击报复.最坏的结果就是贬官嘛,又不是没贬过。

    但下面的这些判卷官,肯定是怕的。

    在这件事情上,欧阳修不打算装糊涂。

    而且这几天他也看出来了,人心日渐不安,如果他不站出来明确地给个准话,肯定是不行的。

    “文风之弊,积重难返,非猛药不可去沉疴!”

    欧阳修抬起头,目光扫过堂内或明或暗投来的视线,高声说道。

    “这些赋作。”他指了指那堆被罢黜的卷子,“看似深奥,实则空洞无物,堆砌辞藻,晦涩难懂,全失文以载道之本旨,此等风气,若再容其在科场得势,将误导多少士子?败坏多少人心?长此以往,文章将沦为奇技淫巧,士林习气必趋浮夸虚诞,于国于学,皆遗祸无穷!”

    众人皆是默然。

    欧阳修这话说的有没有道理呢?

    当然有道理,但很多人想的是,以前干嘛去了?难道“太学体”是今年才兴起的吗?不是吧。

    所以,很多人琢磨,这件事说穿了不就是官家觉得太学一家独大,而且势力明显越来越大,若是继续维持这种“进士出身太学者十有六七”的局面,必然会威胁皇权吗?

    如果不是官家想这么做,主考官的位置未必会落在欧阳修的头上。

    一位来自太学的判卷官终于忍不住开口,他被分到了负责帖经部分的判卷工作,这几天眼看着所有诗赋策论使用“太学体”的卷子都被黜落,差点都快憋爆炸了。

    “欧阳学士,太学诸生用此文体久矣,石介先生当年倡古文,讲矫枉需过正,后学效仿其形,或有偏颇,然其中未必没有真才实学之人,如此一概罢落,岂非因小失大?况太学乃国家育才重地,如此处置,恐寒了太学人心,亦损朝廷体面。”

    “取士之道,关乎国本,岂能以‘体面’二字遮掩其非?”

    黜落太学体这件事情是官家交给他最重要的任务,欧阳修没有任何转圜的余地。

    “石介倡古文以矫骈俪,其心可嘉,然其‘怪说’余绪,确已为后学引入歧途,今日黜落‘太学体’,正是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而诸位皆言黜落‘太学体’恐失人才,怨谤丛生,然则何为真才实学?”

    欧阳修的声量很高:“岂是寻章摘句、堆砌奇字、文意破碎、以艰深文浅陋者乎?非也!”

    他站起身,从案头另一摞精心挑选出的优秀试卷的最上方,取出一份赋作。

    “真才实学,当如是篇!”

    欧阳修随后将这份赋作递给身旁的王珪:“禹玉,你来看!看此文是否当得一个‘甲上’之评?”

    王珪心头一凛。

    按照历届礼部省试的判卷规则,通常来讲,判卷官对帖经以外的其他部分,最高只能给到“甲中”的评分,而帖经最高则只能评“甲下”。

    而哪怕是帖经以外的部分,其实“甲下”也是正常满分了,“甲中”则是判卷官特别欣赏,又认为其水平超过正常满分的卷子,才能给到这个评分。

    至于“甲上”的评分,有且只有身负“知贡举”或者“权知贡举”差遣的礼部省试主考官,才有这个权限给出。

    通常来讲,谨慎一点的主考官,怕事后引起争议,都是不会行使这个权力的。

    而一旦有主考官行使这个权力,就意味着这份卷子,是拿出来作为判卷标杆的,下面的判卷官们,都要以此为标准来判。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