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mianhua.la
时光飞逝,随着新君人选落定的消息传遍四方,各地督抚表现的相当冷漠。
党同伐异是大虞朝堂上的主力,南京六部本就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
一下子翻身做了主人,攫取了帝国最高权力,自然会引发许多人的不满。
尤其是在地方上,南京朝廷更是缺乏广泛支持。
当初大家派兵参与勤王,那都是因为施家挑战了各方底线,为了捞取政治声望,才象征性派兵加入。
随着局势的变化,共同的敌人没了,内部斗争再一次成为主力。
缺乏地方势力支持的南京六部尚书,全部入了内阁,拿走了最大的政治红利。
作为实权派的地方督抚们,在勤王战争中出钱出力,却只是捞到了一个口头嘉奖。
政治上的分赃不均,为朝堂局势埋下了重大隐患。
南京城。
“诸位,情况有些不妙啊!”
“除了江南地区外,其他各省督抚的贺表迟迟没有送过来,这摆明是在给新君下马威!”
柏锦文的话说完,众人的脸色都变得异常难看。
说是给新君下马威,实际上是冲着他们内阁来的。
六岁的小皇帝,贺表送过来字都认不全,有啥好折腾的。
本质上还是拥立新君的事,内阁直接做出了决策,没有同地方督抚商议。
在这个问题上,众人也是有苦难言。
群臣都有各自的支持者,光内阁中都无法统一立场,再把地方官拉进来,吵上一年都别想出结果。
真要是闹到那一步,大虞朝仅剩的威严,也会消耗殆尽。
纵观整个华夏历史,拥立新君这种事情,都是乾纲独断。
参与的人越多,越容易出乱子。
“这帮家伙是欺负陛下年幼,才敢肆意妄为的。
不过汉水侯的贺表,已经送了过来,想来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跟进的。”
贺正则冷漠的说道。
地方督抚不买朝廷的帐,本质上还是中枢对地方缺乏足够的威慑力。
最核心的原因是本次拥立新君,只有他们内阁六人组参与,最具权势的首辅李牧,全程都没有表态。
现在贺表送了过来,就代表着这位军方老大是支持新君的。
收到这个政治信号,各地督抚就算再怎么不满,也在拥立新君的问题上也只能认了。
不过这只是暂时妥协,地方督抚和中央朝廷的矛盾,依旧没有得以解决。
在往后的执政过程中,还有一系列的麻烦等着他们。
“新君下个月就要登基,就算现在立即把消息送往各地,恐怕时间上也来不及。
缺少地方督抚发支持,新君的合法性怕是会受到质疑。”
柏锦文皱着眉头说道。
在国势衰落的当下,朝廷必须抠细节,尤其是皇帝的合法性,更是不容马虎。
稍微留下一丝隐患,都会给未来留下大麻烦。
“柏大人放心,那帮督抚胆子大的很。
贺表没有送过来,但各地代表随身携带的空白文书却不少,直接填上恭贺新君登基的内容即可。”
万怀瑾一脸嘲讽的说道。
携带空白文书进京,最主要是为了应付户部的钱粮审查。
在开国初年,还爆发过轰动全国的空印案。
朝廷处置了一大帮人,但携带空印文书的问题,还是时有发生。
倒不是地方官想干嘛,主要是京师距离地方路途遥远,讯息传递不方便。
有些事情,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指望驿卒来回奔波,黄花菜都凉了。
在朝廷鼎盛时期,大家还心怀敬畏,只敢偷偷摸摸的干。
只要做的不过分,皇帝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到永宁朝情况发生了变化,受叛乱的影响,地方和朝廷的联络变得越发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官场上再一次流行起了“空印”。
尤其是京师沦陷后,皇权进一步衰落,以往隐藏的空印问题,直接被这些人肆无忌惮的放到了台面上。
“算了,这些问题等陛下登基之后再说。
可惜汉水侯没法过来主持登基大典,不然也不会闹出这么多幺蛾子!”
安敬之忍不住吐槽道。
政治就是一笔糊涂账,官员们的政治立场,完全是随局势变化而变化的。
如果李牧真要入京主持大局,最先跳出来反对的是他们。
现在李牧表明了立场不掺和,最希望李牧过来收拾烂摊子的,还是他们这些人。
贪念权势是真的,但忠于大虞朝廷,想要挽救江山社稷也是真的。
“别做梦了!”
“安南都护府发来公文,缅甸王国勾结西夷人集结了数十万大军入侵都护府。
从南洋到中南半岛,全部都即将陷入战火中。
估摸着要不了多久,汉水侯就要回去灭火了!”
史清尘面无表情的说道。
李牧率兵回归安南都护府,对当下的局势是好是坏,他着实无法判断。
有李牧这位挂名首辅在,南京朝廷才能威压各方,执掌大虞最高权力。
正是因为李牧的这种威望,也让他们坐立不安。
唯恐哪天李牧经受不住权力的诱惑,直接独揽大权,甚至是干脆取天子而代之。
自从汉宣帝开了坏头,权臣就没有了退路。
李牧若是入主朝堂,权势可比当年的霍光强多了。
勋贵系的那帮家伙,全部被施家给解决了,年轻一代都是跟着他混的。
无需刻意安插人手,皇城内外都是自己人,连个制衡的都找不到。
“区区一个缅甸王国,居然敢勾结西夷人犯我大虞?”
柏锦文难以置信的问道。
别看大虞帝国内部乱成一锅粥,对周边的邻居来说,依旧是一个庞然大物。
尤其是汉水侯收复交趾,开辟安南都护府后,更是再一次把帝国威名推向了巅峰。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被汉水侯灭掉的国家,没有一百也有八十。
像缅甸那样的小国,只需汉水侯一道诏令,就会从地图上抹去。
能够苟延残喘到现在,主要是因为缅甸王识时务。
见识到汉水侯的兵锋后,就变成了乖宝宝。
甭管大虞朝如何内乱,都坚持每年送上大礼来朝贡。
番邦如此守规矩,一时半会儿都护府也没有出兵的借口,加上正忙着开拓南洋,就把他们给忘了。
在这种大背景下,跑去入侵安南都护府,分明就是活腻了。
纵使加上西夷人,众人也没放在心上。
“真的,假的,这重要么?”
“汉水侯想要离开,我们还能拦着不成!”
史清尘放下手中的茶杯反问道。
站在江山社稷的角度,李牧现在离开,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倘若执掌几年朝政,到时候满朝文武都是他的党羽,江山是谁家的就很难说了。
哪怕李牧自己不想篡位,也架不住下面的人,要强推他上去。
真到了那一步,他们这些前朝旧臣就尴尬了。
究竟是为了一身清名殉国,还是为了荣华富贵充当“贰臣”,实在是太考验人性。
……
“陛下的登基仪式,应该开始了吧?”
站在甲板上,眺望了一眼远方初升的日头,李牧开口询问道。
“侯爷,按照常规流程,登基大典将持续七天。
主要包括对先帝的丧葬安排、百官劝进、祭告天地宗庙、正式登基仪式。
新君年幼,一应流程应该会简化不少,待成年亲政时再举行大祭。”
兰林杰当即回答道。
为了彰显皇权的神圣性,历朝历代在新君登基大典上,都设定了一套完整的礼仪程序。
其中最重要的几个环节,都是皇帝亲自主持。
新君是孩童,让他主持祭祀仪式,谁都不能放心。
万一某一个节点,搞错了礼仪流程,闹出笑话来谁也担不起。
在这种背景下,就只能让朝中大臣代为主持,等新君成年亲政后重新来一遍。
李牧在南京的话,这些都是他的活儿。
荣耀是荣耀了,但累也是真的累。
不去南京城,除了逐步和大虞切割外,也是他真不想干活。
新君和永宁帝不一样,甭管永宁帝多混账,他这个汉水侯都是人家封的。
哪怕后面心怀忌惮,可终归没把事情做绝。
在天下人眼中,汉水侯这个爵位和永宁帝在政治上是强绑定的。
食君俸禄,就要忠君之事。
施家逼死了永宁帝,他立即出兵平叛,就是对天下人的一个交代。
效果非常明显,此次平叛大战,将他的声望推向了巅峰。
现在功成身退,也是他作为大虞勋贵,给帝国的最后交代。
功高震主成为既定事实,他主动退出朝堂,对各方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
后续就该路途遥远,信息传递困难,逐步减少和朝廷的联系。
“嗯!”
“告诉我们在南京的人,等陛下登基大典完成后,就把本侯的辞呈递交上去。
另外再起草一份奏折,着重强调新君的教育问题,让内阁多请几位名师给陛下开蒙。
顺便提一提北疆的局势,让朝廷加强警惕,严防北虏趁火打劫。
各地勤王大军,直接就地解散,返回各省任职。
一应官职任命文书,派人催一催吏部,务必赶在勤王大军返回前落实。”
李牧语重心长的说道。
对南京内阁,他不抱有任何希望。
大虞朝的烂摊子,没有高超的政治手腕,根本搞不定。
一群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连朝堂纷争都搞不定,如何能够搞定天下。
如果换成先帝留下的那帮辅政大臣,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最少能够获得地方督抚的支持,完成对朝廷内部的整合。
占据着大义的名分,不听话大不了换人。
挟勤王大军大败叛军之威,地方督抚就算心里有再多的不满,也只能选择憋着。
在辞呈获得朝廷批准前,李牧才是大虞朝合法的首辅。
以内阁名义进行的人事调整,也代表着他的意志。
只要诏书下达,就算有地方督抚抗命,回归的勤王大军也会帮他们执行命令。
现成的虎皮摆在他们面前,这些家伙都不会用。
此刻李牧已经带兵踏上归途,没有他这位强权首辅压着,地方督抚对朝廷的敬畏之心,只会越来越低。
内部无法及时整合,后续连正常征税,都会出现问题。
大虞朝敢抗税的,可不光是江南士绅,其他地区的士绅道德节操也没高多少。
前面没有带头抗税,那是他们有自知之明,非常清楚自身的政治份量不够。
一旦带头干这种事,朝廷根本不会同他们客气。
江南士绅的政治份量是够了,但架不住他们对大虞财政体系太过重要,朝廷根本没法让步。
平常在官场上多吃多占,到了承担义务的时候却推三阻四,一下子引发了各方的不满。
勋贵系带头开了团,朝中各派纷纷落井下石,一下子让他们陷入众矢之的,才迎来了灭顶之灾。
现在局势发生变化,随着李牧带兵离开,大虞朝廷中枢迎来了虚弱期。
对地方的控制力,势必会下降。
“侯爷,京营和边军的封赏,还没有确定呢!
您现在是不光是三军统帅,还是当朝首辅,完全可以在人事任命上拍板。”
兰林杰开口提醒道。
这两支部队,虽然不是李牧的嫡系,但政治上人家是站他这边的。
既然是自家的小弟,肯定要照顾到。
反正都要离开了,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把这些人推上去。
朝廷一天没批准辞呈,李牧就是大虞朝的首辅。
在皇帝无法掌权的情况下,首辅手中的权力,可以被无限放大。
“过犹不及!”
“新皇刚登基,总得给人家留一个收买人心的机会。
我们把事情都干完了,朝廷怎么办?”
李牧果断拒绝道。
提拔自己人看起来简单,问题是涉及到人事调整,先得有人去填坑。
现在的边地,调谁过去都是坑人。
若是找不到合适人选接班,把旧部大肆调到南方任职,那就相当于实质性放弃北方。
如此大的政治黑锅,朝野上下没人能扛得动,李牧也不想去尝试。
解决不了边患问题,后面捅出篓子来,作为举主是要负责的。
他可不想因为小弟捅出了篓子,被迫卷入北疆战事。
内心深处,他已经打定主意,回去就发起南征。
只要指挥部距离京师足够远,朝廷的事情,就找不到他头上。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