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mianhua.la
‘恩泰克恩’的出现,对于当下的医学界而言是意义重大的……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款广谱抗癌药,更是因为它是第二款广谱抗癌药。
它的出现,证明了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过去多年无数药企都在试图证明的一点:希罗克达技术路线的可复制性!
当年希罗克达的出现,对于医学界而言犹如一道晴天霹雳,极大的震惊了全球了医药领域的从业人员,从医生再到药物研发人员莫不是如此。
自从希罗克达出现后,包括银河生物集团(银河生命)自己在内,全球无数药企,研究机构都在研究它……
从它的基本结构,再到它的药理……所有的一切都是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
针对希罗克达的研究,也出现了不少的技术成果,很多家大型药企根据希罗克达的药理特性,开发出来数种针对某种癌症的生物基因药物。
尽管这些基因药物只能针对单人基因、单种癌症,并且制备成本都比较高昂,治疗成本往往需要上百万美元一针,但是对于医药界而言依旧算是获得了巨大的突破……至少一定程度上模仿了希罗克达的药理特性。
并且过去几年里,很多有钱人都是依靠这种单人基因药物成功治疗了癌症。
这些药物和希罗克达的最大区别,就是希罗克达是进入人体后,发生一系列的反应,然后产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的物质,引导人体免疫系统精准的消灭人体内的癌细胞。
而这些单人基因药物,则是在根据个人的专属基因,在外部环境里进行变化,然后产生特殊的物质,再把这种物质注入人体,再引导人体免疫系统消灭癌细胞……这种技术路线,其实就是绕过了希罗克达最为复杂,也是技术难度最高的普适应一点。
希罗克达是可以批量统一生产,其实际制造成本其实很低的……别看它卖好几万美元一个疗程,但实际上一个疗程三十粒药的制造成本只有区区数十美元而已!
而其他药企开发的单人基因抗癌药物,需要针对个人专门进行制备药物,光是这个药物制备成本就得数十万美元以上了,考虑盈利以及其他成本的话,售价一百多万美元一个疗程其实已经算是药企有良心了……
当然,一百多万美元的售价销量就已经很低了,如果再贵的话,那么销量就更低了……而没有销量的产品,是没有价值的。
所以这些药企们对这些天价药物进行定价的时候,其实也很纠结……一方面想要尽可能的保障利润,以回收庞大的研发成本;但是另外一方面他们也不希望价格过于昂贵,进而导致销量下降,因为销量下降的话,总利润也会降低。
产品的定价,需要在毛利率和销量之间取得一个最佳的平衡,进而获得最大的总利润。
因此产品定价是一个非常深的学问……并不是脑袋一拍,想要卖多少就卖多少的。
这些上百万美元的天价单人基因抗癌药物,在这几年里出现了不少。
但是在恩泰克恩之前,依旧企业能够研发出来一种适用于普通人群的广谱抗癌药物。
而现在,银河生物集团则是对外宣布,他们已经成功复制了希罗克达的技术路线,研发出来了第二款广谱抗癌药物‘恩泰克恩’。
这让一大堆药企的管理层们听了,感觉非常复杂。
一方面是欣喜,恩泰克恩的出现,意味着希罗克达的技术路线是可以复制的……既然技术路线被证明可以复制,那么以后他们也可以啊,只要持续投入,再加把劲,说不准他们也能够搞出来一款广谱抗癌药物。
又或者是利用这一技术路线,应用在其他疾病上。
赚钱的药物也不仅仅是抗癌药物,实际上还有很多疾病的药物都很赚钱的。
但是另外一方面,这些人又很惊慌以及无奈……因为研发出来恩泰克恩的企业,并不是他们的企业,而是那该死的银河生物集团。
同时恩泰克恩的出现,又意味着一大批抗癌市场会被抢走……搞抗癌药、搞化疗设备以及耗材的都不爽。
尤其是最近成功研发出来一些单人基因抗癌药物的药企,他们研发出来的药还没卖多久呢,这万一和恩泰克恩的适应症重复了,那基本意味着之前的投入打水漂了。
医药界内的反馈剧烈,而癌症患者群体以及家属群体里,反应更为强烈!
很多癌症患者的癌症类型,并不在希罗克达的治疗范围内,要么依靠传统治疗手段治疗,要么是寻求一些好处于临床实验阶段的新药物,比如最近几年新冒出来的几种单人基因抗癌药物……
但是上百万美元一个疗程的天价,不是什么人都能承受的,而很多商业医疗保险也不会给客户户报销这种超级天价药物……更别说,很多人连商业医疗保险都没有了。
大量希罗克达适应症之外的癌症患者以及其家属们,在得知了恩泰克恩的出现后,那基本和疯狂了也没啥差别。
银河生物集团召开发布会的当天,恩泰克恩的相关词条就陆续登顶全球各大资讯平台的榜单前列,并在通讯社交平台上疯狂传播相关的信息。
银河生物集团在全球各地的子公司、办事处的咨询电话被瞬间挤爆……无数人都在询问恩泰克恩的具体适应症是什么,临床实验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以及最重要的是,什么时候才能够进行上市销售?
对此,银河生物集团方面也很快发布了相应的公告。
首先,针对适应症这一点,银河生物集团在公告中称,目前恩泰克恩尚未完成临床实验,无法确定具体的适应症,但是从之前的实验情况来看,初步预计将会对以下九种适应症产生疗效……并列举了九种适应症的名称。
而针对临床实验时间以及上市销售时间,集团回应他们正在加速进行临床实验,具体时间将会另外公布,而上市销售则是需要完成三期临床实验后再进行申请上市销售许可。
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一款药物从临床实验到上市销售,是需要不少时间的,哪怕是受到广泛关注的恩泰克恩也不例外。
————————
恩泰克恩的后续临床以及上市销售工作,徐申学并没有进行太多的关注,药物已经研发出来了,接下来事情按部就班就可以了,银河生物集团方面对此有充足的经验,也有充足的资源来推动。
最近的徐申学也挺忙的,需要关注的事情非常多,不可能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已经基本敲定的事情上来的。
如果所有业务,每一个产品都需要他来亲自推动和部署话,累死他也完成不了如此海量的工作。
他日常里更多的工作还是把控企业战略方向,然后进行人事调整,安排大额资金的流向,再关注一些核心的技术研发以及产品业务。
二月下旬,徐申学在深城召开了仙女山控股高层会议,仙女山控股的二十多名高级管理层参与。
在会议里,徐申学再一次向仙女山控股的核心高级管理层强调了技术研发的重要性,要确保企业的经营始终围绕着技术研发来进行。
在诸多新技术的研发里,各类新材料的研发更是重中之重,徐申学要求仙女山控股要在未来几年的资金支出里,要优先确保各类材料研发项目的资金。
徐申学在会议里强调了‘材料是一切新技术的基础’。
这种话虽然是老套话,没什么新意,但是很多事情就是需要一直说,反复说的……不然手底下的人就会忽略,轻视……于是乎徐申学就会在技术领域、材料领域反复强调,向手底下的管理层传递自己的态度。
说完客套话,他还单独和仙女山控股的一些负责不同业务的高级管理层进行了小规模会议。
主要是和超导量子设备以及耗材业务组以及半导体设备以及耗材业务组进行会议。
这两个业务,也是仙女山控股的核心业务,甚至可以说是他们目前存在的主要业务……其他诸多业务其实都是依托,或者说顺带手的。
当年徐申学搞仙女山控股,就是为了解决半导体设备以及耗材的国产化问题……当年这个问题极其严重,直接卡住了智云集团为首的一系列智能终端产业链的脖子,后来也顺带卡住了智能电动车的脖子。
基本上需要先进半导体芯片的行业,都高度需求半导体设备以及耗材这个底层产业……没有它,那么不管怎么折腾都会被外人卡住脖子。
而历尽多年的持续投入以及研发,仙女山控股在研发出来了EUV光刻机以及配套的一系列半导体设备以及耗材后,也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后续几年,则是为了配合先进超导量子计算机的生产,又开始研发超导量子芯片制造所需要的各类设备以及耗材,即超导量子设备以及耗材业务。
上述这两个业务,都是属于工业体系里的核心底层组成……要说市场规模吧,其实也就那样,但是没有它就不行……
其实类似的底层核心产业其实还有很多,只不过国内基本都有,就算没有超一流水平的,但是普通一流,二流水平还是有的,所以就不会出现被卡脖子的情况!
工业体系里一共好几百个工业分类,其实任何一种都可以被认为是主要产业,缺乏了任何一种都存在被外部被卡脖子的情况……很不巧,我们拥有全产业链。
也就是之前在半导体设备以及耗材领域发展的比较差,所以出现被卡脖子的情况,其他产业则是情况要好得多。
整个工业体系里,少部分产业是我们卡别人脖子,比如稀土。
大部分产业是我们也有一流水平,卡不了别人,别人也卡不了我们……这个就比较多了,数不清楚。
还有少部分需要进口,但是我们有二流水平的产品,就算外面断供了,自己的二流产品也能顶上去。
还有少数是曾经被卡脖子的,但是现在已经解决问题了,典型案例就是徐申学主导下的半导体设备以及耗材领域了。
仙女山控股,干的就是这事。
————
除了半导体设备以及耗材、超导量子设备以及耗材这两块主要的底层业务外,仙女山控股还有一大堆附属业务。
比如什么数据线业务,充电头业务,摄像头业务等诸多乱七八糟的业务,基本都是智云集团和威酷电子集团把订单交给仙女山控股体系下的一些子公司,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向仙女山控股输血用的……毕竟没钱可搞不来底层技术研发。
然后还有诸多底层技术研发的过程里,出现的一些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然后进行商业化运营,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固态电池里所采用的正负极材料。
海蓝电池旗下的研发生产的混合氧化聚合物固态电池,其正负极材料都是仙女山控股研发出来的新材料……现在的海蓝电池每年都要向仙女山控股采购大批量的这些固态电池的新材料!
海蓝电池采购的这些材料成本,基本上要占据其生产的固态电池成本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这几年光靠卖这两种新材料,仙女山控股就获得了大量的资金。
真说起来,其实仙女山控股目前最赚钱的业务,并不是什么卖半导体设备以及耗材,更不是什么超导量子设备以及耗材……尽管这些东西一个个设备看似都非常昂贵。
但实际上仙女山控股最赚钱的业务,是卖固态电池材料……也是因为卖固态电池材料很赚钱,才让仙女山控股真正意义上的扭亏为盈!
在持续亏损了十年,累积亏损超过八千亿之后,仙女山控股终于进入了扭亏为盈,不需要徐申学以及上头持续输血的良性循环阶段。
这可是相当不容易的……以前仙女山控股每年都需要徐申学以及相关机构股东,以各种方式输血提供资金,双方加起来,少的年份里输入几百亿元,多的年份里甚至上千亿元。
一年又一年的输血,没完没了……
而最近两年,情况终于好转,双方不用硬着头皮,每年继续向仙女山控股大规模输血了!
其关键就在于固态电池的材料很赚钱!
——————
除了固态电池材料外,仙女山控股还卖其他各种乱七八糟的新材料,或新材料制造的零部件。
如国内航空业里就大量采用了仙女山控股提供的诸多新材料,如X1以及X3项目,顺带正在研发的一些有人战斗机,都大量使用了仙女山控股提供的新材料,从机体材料再到发动机材料等都有。
而智云集团里的很多项目,也大量使用仙女山控股提供的各种新材料,如制造量子芯片的诸多材料也是仙女山控股所提供的。
南门航天里搞的各种航天器,如火箭,航天飞机,飞船,空间站上也大量使用仙女山控股提供的各种新材料。
卖各种材料以及材料制作的零部件,这是最近几年仙女山控股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
而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仙女山控股有着王斌耀教授这个顶级材料专家提供的各种底层理论。
而应用层面则是大规模使用人工智能进行材料研发……大海捞针。
然后长年累月下来,就弄出来了海量的各种新材料……仙女山控股的材料储备库里,封存着上万种各种新材料的技术资料呢,至于什么时候能用上,把只有老天爷才知道了。
徐申学对仙女山控股的材料研究一向来都非常重视的,所以有在会议里也持续的进行强调。
具体业务层面,则是主要关注半导体设备以及耗材、超导量子设备以及耗材的。
最后还有一个秘密项目,那就是星海能源主导的可控核聚变了。
该项目虽然属于仙女山控股旗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高级管理层都知道这个项目的存在。
该项目目前处于高度保密状态,项目由王斌耀教授亲自主导,知道该项目的仙女山控股高层只有三个人而已,其他的十几个高级管理层知道有星海能源这么一个秘密子公司的存在,但是不知道这个子公司在干啥。
甚至,星海能源这个公司内部,知道项目全貌的也没几个,很多技术研发人才进入这家公司工作,也只知道自己所研发的某个子系统的一些信息,但是大部分人其实也不知道这个子系统用来干啥的。
所以未来有一天,等可控核聚变的信息公开后,估计很多星海能源的员工,哪怕是骨干技术研发人员都会一脸楞逼:什么公司啊,这么牛逼,竟然搞出来了核聚变?
什么?是我们公司搞出来的?我怎么不知道?
哎呀,我竟然还参与了这个项目,并且还承担了其中的核心子系统的研发?靠,我怎么不知道?
最后,很多人都会在楞逼中来一个灵魂提问:研发可控核聚变的竟然是我?
这也是99%参与该项目的技术人员的共同特点: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参与了可控核聚变的技术研发!
在星海能源内部都如此,更别说围绕着星海能源进行配合的其他企业、研究所以及高校了。
他们同样不知道什么可控核聚变,反正就是接到了某个子系统,某个零部件的研发任务,然后埋头进行研发……从头到尾其实都不知道自己研发的子系统或零部件是用来干嘛的。
真正知道项目全貌的人,其实很少的……
徐申学和仙女山控股的人开会的时候,都不会对所有高级管理层说可控核聚变,只是和负责该项目的几个高级管理层进行保密的小规模会议讨论。
而会议反馈他还是比较满意的,星海一号可控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的已经进入了样机的制造阶段。
在这之前,他们已经完成了整机设计,各子系统的设计任务,同时也解决了一些关键的核心问题。
目前就是汇总数十万人的研究成果,把各子系统给组装起来,然后再组装为星海一号,然后反复进行实验,验证,对比……寻求最优化的结果。
整个过程预计还需要两年半左右的时间……当然,这是理论时间,实际的话有可能提前,但是也有可能延长。
毕竟这么大一个工程,虽然核心问题基本都已经解决了,但是一些小问题也有可能频繁出现,很多东西用计算机进行模拟的时候挺好的,但实际搞起来发现又不行。
或者是单个子系统运转的好好的,但是和其他子系统配合起来运营的时候突然又莫名其妙的出现诸多问题了。
这些都是工程设计以及制造领域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控核聚变这种东西。
王斌耀教授这种顶级科学家带头,带着团队搞定核心材料,子系统设计,整机设计……
而具体如何建造出来,这是纯工程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大量的科学家努力,还需要大量的普通牛马,甚至技术工人的努力。
光靠王斌耀自己亲自带领的核心团队,可没办法把可控核聚变这种东西给弄出来……它是需要数十万个工程师一起为之努力的。
徐申学对国内的工程制造的能力还是非常放心的……在当下的地球上,哪怕是抛开核心技术理论,新材料以及整机或子系统的设计问题。
只说单纯的制造!
那么全球范围内,国内的能力绝对是最顶级的。
如果国内都搞不出来,那么其他国家就更别指望了。
一场持续了数天的仙女山控股高层会议后,徐申学对仙女山控股的基本情况也有了大概的了解。
而接下来,徐申学将会陆续召开旗下其他重要企业的战略会议。
手底下的公司多了,事情自然也就多了,别的老板开一场会议,撑死几天就完事了,而徐申学得持续搞七八场会议,得持续二十天左右
好歹旗下的重要企业都得轮流开一遍会议,让新上位的高级管理层们认识认识老板,知道老板的战略方向以及态度不是……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