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小说下载网 > 隆万盛世 > 1524报名费涨价

1524报名费涨价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
    告辞顺义王,郑洛带人出了王庭。

    骑队高举着火把,如同一条蜿蜒的火龙向着东南方向疾驰,绕过板升城往明军大营奔去。

    绕过板升城城墙,距离明军大营已经很近了,郑洛、麻贵悬着的心也安稳下来。

    夜晚的草原,对他们这些南来的明人来说,还是太危险了。

    略微放缓马速,郑洛吩咐道:“叫齐成过来说话。”

    不多时,齐成催马而来,在马上抱拳向郑洛和麻贵行礼。

    “免礼,说说吧,你和阿力哥谈的怎么样?”

    周围都是他的亲信,也只有麻贵算不上。

    但大是大非问题,郑洛还是信得过麻贵,所以这会儿也没有避讳,直接询问道。

    “大人,阿力哥答应了,不过他也提出条件,倒是不难,就是大成比吉接受不他失礼求婚后,就要分出部族给他,海哥儿的部族就安排在板升城附近,最好是靠南边的草场。”

    齐成马上把他和阿力哥交流的情况进行了禀报,草原上的汉子,讲情分的还是多。

    阿力哥之前跟着土伯特,土伯特死后就跟着把汉那吉,现在把汉那吉死了,他有选择跟着海哥儿,算是从一而终了。

    “还有.”

    就在郑洛打算开口答应,让齐成接下来继续和阿力哥联系的时候,齐成又开口说道。

    “还有什么?”

    郑洛自然话锋一转,追问道。

    “阿力哥希望海哥儿能继续获得大成台吉的特殊待遇,海哥儿也会和他父亲一样,效忠朝廷。”

    齐成继续说道。

    大成台吉和宣大之间到底有什么默契,齐成是不知道的,自然不敢说什么,不过话落到郑洛耳中,却是让他皱皱眉。

    阿力哥能知道把汉那吉当初在宣府和王崇古私下里敲定的协议,这让他多少有些迟疑。

    不过想到这几年,板升城和宣府之间的交易,都是阿力哥在执行,想来大成台吉应该是告诉了他一些内容。

    说到底,当初把汉那吉降明,也是降个彻底,他那时候是真不想回草原去了。

    要不是王崇古反复劝导,说大明需要他这样的盟友在草原上通风报信,还私下里许诺许多好处,把汉那吉是宁愿就住在宣府。

    毕竟,住在城里,可比在大草原上颠沛流离要强得多。

    而且每到冬季,草原就会吞噬无数人的性命,一些小部落甚至全灭。

    这些年,草原的冬季是越来越难捱,太冷了,时不时就是冰灾,牲畜大量冻死。

    而这样的情况,这些年不仅没有缓解,还有加重的迹象。

    所以,每到互市,蒙古各部都争抢和大明进行朝贡贸易,希望获得更多的粮食和茶叶、盐,铁锅现在都已经不是必须的。

    交易首先就是要获得足够安全的粮食,避免部落熬不过冬季。

    而分配的权利,则落在忠顺夫人手里。

    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板升城不受此控制。

    板升城所需,宣府都会满足,虽然很难允出多少转给其他部族,但自身还是够用的。

    阿力哥的要求,就是大明继续为海哥儿的部族提供充足的物资。

    “可以。”

    这次,只是思量片刻,郑洛就做出决定,对齐成说道:“你尽快转告阿力哥,就说我答应了。

    他的要求,也会转告忠顺夫人,以后海哥儿的部族会获得把汉那吉在时的待遇,依旧由他暂时负责和宣府的交易。”

    “总督大人,只是这草场,黄台吉可未必会答应划给他。”

    蒙古的草场,都是蒙古大汗分配。

    板升城及周边几十里的草场,那是俺答汗留给把汉那吉的财产,自然也算入大成比吉的陪嫁中,但是海哥儿却很难从中分配的草场。

    因为那怕把板升城南边的草场都给他,也不够他养活五千人的部族。

    要想活下去,还不能影响到板升城的发展,势必只能是在板升城南边,没有划分的地方,从黄台吉那里分配一块草场。

    实际上,草原上也不会分的多细致,大多都是牧民驱牛赶羊随着水草迁移。

    那里水草丰美,自然有附近部族过去。

    而各部一般也按照先后顺序,后到的会主动让出一定距离缓冲,避免爆发争夺草场的冲突。

    当然,也有大部族驱逐小部族的行为,不过一般小部族会主动避让。

    麻贵说的,自然就是黄台吉若是不能如愿,他未必会答应把南边草场分给海哥儿的部族。

    “无妨,到时候让忠顺夫人、大成比吉把海哥儿要的草场报给黄台吉,他若是不允,以后宣大骑营巡视草原,目的地就在海哥儿草场外围。

    另外也告诉阿力哥,哪家部族敢往那片草场驱赶牛羊,若是没有我大明骑兵在侧,就不要动手,记下来,等互市的时候,本官自会削减其交易份额作为惩戒。

    而削减下来的份额,则给他们处置。”

    郑洛也是个讲实际,不来虚的,他们侵蚀海哥儿草场,那就在互市的时候把利益吐出来还回去。

    搞上两次,自然就没人再干了。

    就算有黄台吉暗中指示,就算做了,损失的还是黄台吉,他得把好处给人家补上。

    说白了,那就是搞成既成事实。

    说完话,郑洛看了眼旁边的麻贵,道:“麻总兵,这事儿没问题吧。”

    “没有,只要总督大人发话,宣府骑兵必听命从事,绝不敢怠慢半分。”

    麻贵急忙表态道。

    “魏阁老就怕忠顺夫人因为板升城和黄台吉打起来,搅动草原安宁。

    把板升城给不他失礼,想来忠顺夫人会满意的。

    明日商议,我等还要给他黄台吉一点面子,该恭顺的要恭顺,他毕竟是陛下封的顺义王。”

    郑洛轻松的笑道。

    “末将晓得,必不敢造次。”

    麻贵急忙附和道。

    “齐成,意思你懂了吧?”

    这时候,郑洛才对游击将军齐成说道。

    “末将明白,明日一早,不,末将连夜过去,我已经和阿力哥说好联系的暗号,今晚我就把话带过去。”

    齐成急忙说道。

    “很好,辛苦你了,等大功告成,回到宣府,本官给你请功。”

    郑洛马上说道。

    一个游击,不管是升参将或者提千户,都是他一句话的事儿。

    他现在只想尽快完成魏广德的嘱托,把板升城的事儿敲定下来,免得引起更大的冲突。

    等齐成催马离开后,麻贵小声对郑洛道:“大人,那忠顺夫人那里.”

    “本官回去就给夫人写信,告之其中轻重,想来她不会拒绝才是。”

    郑洛笑道。

    “还有一事儿,大人,这毕竟只是阿力哥一家之言,可若是那大成比吉不愿意,又该如何?”

    麻贵忽然发现,他们联系的阿力哥,却还不知道大成比吉的态度。

    “呵呵,阿力哥若没有事先和大成比吉通气,今日他断不敢提要求。

    敢提,说明之前忠顺夫人给城里传话后,他们已经有过商议,定下了条件。

    给海哥儿部族,想来应该就是大成比吉坚持的条件,毕竟是她儿子,也担心之后兑现不了承诺。”

    郑洛却似看穿般,笑呵呵说道。

    “大人英明,一说,末将就明白了。”

    麻贵急忙陪笑。

    第二日,板升城周围各营,都有大队骑兵护卫着首领前往城西北方向的王庭,板升城北门也大开,阿力哥带着一队护卫向着王庭而去。

    就在王庭,汗王大帐里争执激烈的时候,魏广德也在值房里,头疼的按压太阳穴。

    而在他面前,站着的是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炌、右副都御使劳堪和礼部尚书徐学谟、侍郎许国,吏部尚书王国光、侍郎余有丁。

    “魏阁老,这不是一省一府一县之事,据我都察院查实,十三省大部分府县皆在县试、府试报名中把报名费用翻倍。

    而这两年因朝廷推行新式学堂,各地士子众多,才会闹出民变。

    此事朝廷需雷霆手段进行治理,否则天下读书人怕是都要怨愤朝廷。”

    左都御史陈炌开口催促道。

    “陈大人,你都说了,各省多有府县如此,如果真要彻查,吏部哪有那么多官员进行替换。”

    魏广德放下手,看着他说道,“其实你我皆是科举而来,难道不知道此事早已有之,只不过那时候各县读书人少,各家变卖家产,借贷还能凑齐科举报名所需费用。

    朝廷推行学堂,是为了让百姓明智,可不是让他们都参加科举的。

    礼部,之前我早就说过,各地学堂要宽进严出,须学堂考核通过,教谕才能颁发照牒,县试、府试须查验照牒报名。

    如果照做,如何会酿出今日之事”

    魏广德很是无语的看着徐学谟、许国二人。

    对此,两人都低着头没有接话。

    此事,终究是礼部做事做差了,事先没及时发现苗头。

    说起来,此事和魏广德、张居正推行商税补贴各地学堂有关。

    因为各地私学大多被朝廷征办为公学,又免了学费,虽然买书前前后后要花掉不少银子,但大部分家庭咬牙也能做到。

    于是,自然各地少年纷纷进入公学学习,而今已经持续近三年。

    四五月开始,各地相继有县试、府试开始考试,而前两年入学的学子大批量涌入县衙报名参加县试。

    本来这其实也没什么,往年都这样,今年不过就是多一些人而已。

    可偏偏,地方上常年在报名费上是有猫腻的。

    好吧,大明自开国起,科举从县试到会试,都要报名费一说,也就是官府发给的考卷,那上面可是有印章的,纸张和印尼都要算钱。

    于是,朝廷对此有规定,每份考卷五百文,大约就是八钱银子。

    可实际上呢,地方上科举报名,一般都是翻倍,也就是要差不多一两银子。

    县试、府试、会试等,统统如此。

    超出部份,自然是县衙的收入,进了衙门里官吏口袋。

    过去读书人少,大家又都自觉高人一等,所以有些事儿自然不肖在外说起,自己也就忍了。

    可今年报考的,不少都是“泥腿子”,其中就有认死理儿的“书生”。

    于是,为了多出来的半两银子,许多地方县衙被闹得鸡犬不宁,甚至也影响到各地学堂的学子。

    不管自己有没有读书的天赋,反正一拾掇,闹事儿的就多起来,他们直接围了县衙,严重干扰了今年的地方科举秩序。

    现在才到六月,多地县试、府试都没有如期举行,地方巡按自然开始介入调查,于是礼部的事儿,现在都察院搅合进来了,吏部也受到波及。

    毕竟,严格意义上说,就是这些官员在贪赃枉法。

    至于要治理,吏部没办法,各地都是如此,如果非要治理,那就只能是“脏”官对调,管了还不如不管。

    “礼部,明日上奏疏,以后科举报名费上调一倍,按照行市,定为一两银子。”

    魏广德终于做出自己的决定,不是说衙门里收钱收多了,那就涨价,大家就没说的了。

    “魏阁老,这不合适吧。”

    陈炌听到魏广德的解决办法,眼睛登时瞪大。

    “陈总宪莫急,等我说完。”

    魏广德急忙继续说道:“此外,各地学堂须严格考核学子,对其分类。

    有科举之才的学子,颁发照牒,其他学子,发放文牒,需详细记录其在学堂学习情况。

    各地县衙学子报名参加县试,须检查照牒,文牒不许参加考试。”

    其实,魏广德就是让大明的学堂给学子发放毕业证和结业证。

    照牒,以官府纸张书写,为照牒,算是毕业证,学生凭此证参加科举考试。

    而文牒,就是民间普通纸张书写,相当于结业证,表示在那个学堂学习了多少年。

    “非学堂出身又该如何?”

    许国开口问道。

    “照旧,禀生作保可参与科举考试。”

    魏广德开口道。

    “教他们认字,不是让他们科举,是让他们看懂朝廷邸报和官府告示,尽一天天想有的没的。

    吏部那边,配合都察院,对那些收银超过一两的官员进行处理。

    他们打破了规则,就要承担规则的反噬。”

    魏广德继续说道。

    要处理一些人,但是大框架还是认可原来的潜规则,以后会变成明文规定。

    魏广德也没办法,这种制度已经建立起来,持续多少年了,要改回去,难。

    只能说大明的读书人苦,为了读书,过去每年要交数两银子的束脩,十多两银子的书钱,每年三、四两银子的笔墨纸砚费用,最后参加科举还要被官员割上一刀。

    都说穷秀才,自己算算,能考到秀才,家里总共得贴进去多少银子。

    寒门,根本不可能。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