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mianhua.la
于谦提的三个办法,目前只有两个能用,一个是节流,一个是开源;
但其实,开源还有一个现成的办法,就是保住倭国的银矿,保证大森乡银矿的开采进程。
倭国现在蠢蠢欲动,对海上都出手了,又怎会放过在其境内的那座银山?
现在他们可能还不知道大森乡的山是银矿,一旦知道……
潘筠只是提了一句,于谦当即就派人去浙江和福建,领水军重点打击海寇,保护大明的商船和百姓。
于谦沉声道:“此战必须赢,否则遗患无穷,将来我大明在海上都要低藩属国一等。”
井源忿怒:“什么阿猫阿狗都敢来招惹我大明,陛下,臣请愿出兵。”
朱祁钰想起于谦曾经对井源的评价,以及井源的履历,摇头道:“驸马都尉从前只在草原和山林中作战,并不擅水战,何况大海,朕不能让你去。”
而朝中有击败倭寇记载的高级将领仅王骥一人而已。
王骥现在麓川。
除他外,只有浙江和福建的地方备倭官了。
于谦垂眸略一思索,就提议皇帝只派出监军,具体领兵不如用地方备倭官。
这些地方备倭官常年在海上练兵,对船、对士兵、对海寇都了解,只要稍加指导,未必不能成为一员大将。
朱祁钰当即点了两个监军南下。
潘筠在钦天监听到消息,嘴角微翘,给陈千户写了一封信,然后卷起袖子去兵部。
因为大森乡银矿是她进献给国家的,国师甚是关注此事,得知倭国起了反叛之心,当即到兵部,要求加入到火炮的改造之中。
“我在大海上跟倭寇交过几次手,对方的火炮和火铳威力不小,我大明军队要在海上争夺霸权,保护我大明商船和百姓,那我们的火器就不能弱于对方。”
潘筠现在是国师,她一不参与政治;二不过手研发财政,就是单纯的在兵部和工部搞个火器研究,还是跟在大匠们身后,时不时的给出一些建议,没人会反感。
百官甚至乐见其成。
谁不知道啊,道士就是天生的工科生,火药都是从他们的炼丹炉里炸出来的。
国师对炼器有兴趣,总比对炼药有兴趣要好吧?
他们还真担心皇帝跟着潘筠嗑丹药,但她当国师快一个月了,她就没提过这茬。
而此时,朱祁钰才十七岁,正是青春年少,精力无限旺盛的时候。
他一点也不担心自己的寿命,思想就没往嗑丹药上偏一下。
潘筠就这样顺理成章的常驻兵部和工部了。
设计大炮的工程师中,官位最高的是七品,最低的是不入流的工匠。
他们晋升极为艰难,好在他们也不在乎这些,沉醉于大炮的改进之中。
对他们来说,最艰难的事就是向兵部和工部要预算。
潘筠只用了一天时间就跟他们混成了兄弟姐妹。
单纯的工科官员们和她抱怨:“每次我们打报告要钱,部里就说户部给的钱有限,要付军饷,要培育马种,要准备弓弩箭矢,反正就是没钱给我们搞大炮。”
“工部也是。”
“但一出事就要嫌弃我们的大炮太重,炮管太容易发热,发射的距离太短……没有钱,我们连试一试的机会都没有。”
潘筠:“这次北征所用的大炮是?”
“是我们大明的家底,那里面最新的一批还是于大人升任兵部侍郎后强势拨款下来研制的,别说,打击距离就是比以前的远,听回来的将士说,它们在大同伏击战中立了大功。”
潘筠颔首:“的确立了大功。”
原来是于谦拨款研发的,难怪他对大炮的使用率这么高,那炮阵,直接把瓦剌的士气给轰没了。
潘筠嘴角微翘,拍了拍手下的炮管道:“我知道,你们头疼的是材料,我来助你们一臂之力。”
七品官:“国师,这个时候东南沿海已经打起来了吧?我们现在造器还来得及吗?”
“海禁已开,海上的争夺只会更激烈,我们兵部和工部只管研发利器,至于什么时候用,就是军队的事了。”
大家一想也是,重新热情地投入。
“海上的火炮要抓地稳,又要可以转向移动,发射距离要足够远……”
潘筠一头扎进兵部和工部,偶尔在皇帝找来时给他做心理疏导,顺便教他一些为君之道。
她也不管自己说的为君之道是正确还是错误,反正就跟着自己的心意来胡编乱造。
她一脸高冷,即便是胡编乱造,却言之有理,皇帝总是相信她。
就这样,等到腊月,新帝的工作步上正轨,好消息也不断的传来。
王骥不负众望,再一次打败思机发,收复孟养,并将思机发赶到了缅甸。
缅甸见大明军队不见颓势,加之收到大明新帝登基,且朱氏皇室和百官皆拥护的消息,没有发生动乱,便心生退意,带着思机发缩回了缅甸。
这一次,王骥没有追击,甚至不像以前带着大军滞留边境,而是退回到孟养,上书皇帝,建议皇帝扶持思任发之子继位,和谈结束战争。
此书一上,文官们纷纷响应,劝说皇帝,大明为了麓川之战付出太多,再继续下去,旧驻麓川的各地大军恐生思乡之情,更不愿战。
文官们提议派官员去教化,这仗不能打了。
武将们本来纠结,一听要派官员去教化,当即双手双脚赞同。
就应该让他们去看看,那蛮夷之地是不是好教化的?
于谦道:“虽要派汉官去,但要尽量不与当地土司发生冲突,地方事务还是应该听土司意见,以百姓的性命财产为要,教化,需徐徐图之。”
百官深以为然。
那么谁合适呢?
朝堂上,也不知谁提了一句:“教化,除了儒家,佛道更有便利之处,何不询问一下国师?”
潘筠一听,当即问百官:“你们是要在麓川成立道纪司吗?”
众人额头一跳。
是啊,要是在地方成立道纪司,自然而然就会有道士过去了,可……
道士真的能教化吗?
潘筠笑道:“若当地有道纪司,贫道想,驻守在那里的道士一定愿意助汉官履行教化之责。”
问题给到礼部下辖的道录司身上。
道录司里的官员们都乐了,龇牙咧嘴的笑,他们当然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只要礼部同意,他们立即就能选出五六七八个道士往麓川道纪司里送。
每年考中度牒的道士真的不少,他们道录司快要安排不下了。
急需扩大地盘。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