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小说下载网 > 四合如意 > 第724章 伶俐

第724章 伶俐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
    张氏听着林夫人说这些,只觉得这桩事太过奇异,她仔细想了想道:“夫人说,王郎君不见了三日,王郎君小小年纪,是怎么在山里熬过来的?”

    林夫人也想过这些:“我也问了晏哥儿,他却说,他没觉得过了三日,好似顶多一日的功夫。”

    这就更加稀奇了,王家人肯定没有弄错,王郎君不见了多长时间,他们会记得清清楚楚,王郎君也应该不会撒谎,至少能与家里人说实情。

    张氏喃喃地道:“还真是奇怪。”

    林夫人颔首:“我家晏哥儿从小就伶俐,许多事我没想明白,他就理得清清楚楚,之所以在这桩事上如此执拗,大约也是因为始终猜不透真相。”

    “心里压着一桩事,总会惦记着,我真怕他会魔障了,直到遇见阿琰,他脸上才有了笑容。”

    张氏点点头,所以林夫人第一次来的时候,才会一脸感激的神情。

    “这话好像扯远了,不过……我丢下针线还真与这个有关,”说着,林夫人微微笑起来,“这些年晏哥儿打扮的老气横秋,一年到头穿的袍子都是一个模样,着实用不着我动手,我给他做点精细的,他即便勉强穿了,也是板着一张脸,白瞎了我的好手艺,我看着不欢喜,干脆也不伺候了。”

    “从大名府回来之后,你猜怎么着?”林夫人眼睛都弯起来,“他竟然挑起衣衫来了,主动让我给他做袍子。”

    “我当晚就重新拿了针线笸箩。”

    张氏仔细想想,还真的是,在大名府的时候,王郎君总穿深色的长袍,后来回到汴京,那衣袍真是一时一个样儿。

    她还当王郎君回到了自己家,因此不同了,原来是……为了阿琰穿的么?

    张氏不禁埋怨自己太粗心,这么明显的事,她居然都没能察觉。再仔细想想,阿琰也有变化,最近这阵子,笑容更多些,眉宇也跟着舒展了,有时候还会与她玩笑,可见阿琰是欢喜王郎君的。

    张氏喃喃地道:“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能回来。”与林夫人一起说的多了,她就愈发想念阿琰。

    “这次一定不容易,”张氏道,“等他们回来,我做些药膳好好给他们进补进补。”

    林夫人停下手望着张氏:“张娘子还会做药膳?”

    张氏神情颇有些不好意思:“郎中教的,懂得一点点皮毛。”

    林夫人道:“等你做的时候,也教一教我。”

    张氏的厨艺还算不错,当下也不推脱,只是颔首。

    屋子里的气氛格外好,两个人继续说说笑笑。

    只有院子里的杨钦眉头紧皱。林夫人来第二次的时候,他就知晓了实情,那一刻的他又是惊诧,又是难过,还有一丝恼怒。

    原来王郎君来家中,是要将嫂嫂抢走。

    他对王郎君的钦佩和尊崇登时去的一干二净,如果王郎君在这里,他一定会气冲冲地找过去,骂一句:小人行径。

    来考他课业,送来人帮阿嫂,都是有所图谋。

    他一时大意,才上了当。

    严随想要劝说几句,却又不知晓该说些什么。

    杨钦看向严随:“你是不是也猜到了?”

    严随干脆也不隐瞒:“外面都在传……”

    “都在传也不是真的,”杨钦冷声道,“阿嫂没提,谁说都没用。”

    严随沉默片刻道:“那你愿意让谢大娘子一直寡居吗?你不想大娘子嫁人,还是不想她离开杨家?”

    “你不想让娘子嫁人,如果有一日大娘子分出去住,或是干脆……去了慈云庵,你就不会难过?就像我,师父一直念叨让我留在寺中,可我知晓,师父并不是非得让我出家,他就是不放心,怕我年纪小,跑出去了照应不到。”

    “这些事你得想明白。”

    杨钦沉默许久:“想明白有什么用?”

    “怎么没用?”严随靠得近了些,眨眨眼睛,“知道自己要什么,才好去争取。”

    杨钦一怔,半晌之后,他才回过神,只觉得眼前这小和尚,当真鬼……伶俐得很。

    ……

    去往福建的官路上,来往的百姓好奇地看着疾驰而过的马匹。

    在茶寮歇脚的人忍不住打听:“最近这边出什么事了?这一会儿的功夫,过去两个商队,好几拨人马了。”

    茶寮的伙计笑道:“最近五六天就是这样……”

    说着话,又有一支商队出现在众人视线中,为首的两个人快马到了茶寮,递过来几只水囊让伙计打满。

    还向伙计打听消息:“今日过去多少商队了?”

    伙计立即搭话:“您头前儿有三支商队,还有一些骑马的,不知晓是不是商贾。”

    那人向伙计道谢。

    伙计忍不住问道:“您这运送的也是瓷器?”

    那人摇摇头:“不是,咱们是茶叶,瓷器可轮不到咱。”

    喝茶的路人惊叹:“最近买卖这般好了?不是听说抓了不少官员,那边正乱着吗?”

    “您这都是老黄历了,”商队的人摇头,“那事早就过去了,现在都设法往海上卖货物呢!”

    路人仍旧不明白:“年年不都是如此,今年有什么新鲜?”

    “自然有,”商队的人道,“别的地方咱不知道,今年瓷器大有讲究,各地瓷行行老、窑主都聚在一处,要定什么规矩,需要拿到朝廷给的公凭,货物才能顺利出海。”

    “拿不到公凭,别说要排在后面,可能也卖不出好价钱。”

    路人不明白:“你说的公凭是何物?”

    商队的人道:“瓷器经过瓷行行会查验,保证是真品无瑕疵,还要经过市舶司,交了抽解,才会给一张文书,商贾有这张文书,方能顺利出海。”

    路人道:“这岂不麻烦?”

    “麻烦也有好处,”商队的人道,“蕃商买瓷器,就认公凭,以后再有商贾想要钻空子可就难了。”

    “那些私运货物的商贾,大多带着一群亡命徒,买卖的货物以次充好,拉低货物价钱,如此一来,正经瓷窑的瓷器要么卖不出去,要么被迫与他们同流合污,长此以往不就助长了这些人的气焰?”

    路人看着商贾道:“原来如此,还是你们想得明白。”

    商贾摇手:“可不是我,我也是在路上听来的。那些买卖瓷器的,都这样说。”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