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小说下载网 > 体坛之重开的苏神 > 2260章 从此以后,这不再是你的专武了

2260章 从此以后,这不再是你的专武了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
    曲臂……

    竟然是……

    曲臂起跑????????

    苏神震惊是应该的。

    因为。

    起码目前为止。

    他还没有把这个方法和方式传递给任何人。

    虽然他知道依靠合理的科学团队加以时间长期分析还是能够渐渐摸索到门道,但这个门道的摸索时间可不仅仅只有这么点。

    起码他认为在博尔特现役的时间内,应该不可能完成才对。

    可是。

    博尔特现在却在自己的面前……

    摆出来了曲臂起跑。

    这让苏神第一次感觉到了惊疑不定。

    看到苏神的表情,博尔特一阵暗爽。

    脑子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这两年。

    ……

    短跑项目中,起跑技术作为全程技术的起始环节,直接决定运动员能否在0.1-0.3秒的反应窗口期内将肌肉力量转化为有效前进动力,其核心评价指标包括反应时、蹬地支撑反力、重心前移速度三大维度。传统短跑起跑技术以“直臂支撑-快速推离”为核心,该技术基于平均身高(1.75-1.85m)运动员的身体结构设计,通过直臂支撑扩大支撑面,确保身体在“预备”姿势下的稳定性。

    而你,尤塞恩·博尔特作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短跑运动员,其1.96m的身高远超短跑运动员平均水平——这一身体结构在为其带来步幅优势。

    巅峰期步幅可达2.6-2.8m以上。

    这样一来,天然身高导致其躯干长度更长。

    若采用直臂起跑,“预备”姿势下需过度弯曲髋关节以降低重心,易造成腰背部肌肉紧张,且直臂推离时上肢发力与下肢蹬地的协同性下降,出现“发力延迟”问题。

    这也是苏神认为博尔特即便是知道和摸索到了原理也不那么容易可以掌握。

    毕竟当年为赵昊焕进行技术改动。

    花了不少时间。

    并不是直接照搬。

    博尔特比赵昊焕更高。

    需要设计的环节就更多。

    他不认为还有那边可以这么快就做到。

    因为高身高运动员的核心技术矛盾在于“重心高度与稳定性的平衡”:

    身高每增加10cm,站立时重心高度约增加6-8cm,而起跑“预备”姿势需将重心降至膝关节以下,以确保蹬地时的力臂优势。

    传统直臂起跑中,高身高运动员需通过以下方式调整姿势。

    1.大幅弯曲髋关节,使躯干与地面夹角降至30°以下,此时腰背部竖脊肌处于过度拉伸状态,易引发肌肉疲劳;

    2.延长手臂支撑距离(直臂时支撑点距身体中轴线约40-45cm),导致上肢与下肢的力线不在同一垂直平面,蹬地时易出现“左右偏移”,降低支撑反力的有效转化率。

    这是博尔特之前一直跑动的支撑不太稳定,一直在不停改变的原因。

    米尔斯根据对苏神的详细观察对于曲臂起跑的详细研究。

    终于被他找到了一套,能够针对在博尔特身上,切之有形的办法。

    那就是——

    第一点。

    通过曲臂起跑技术“缩短支撑半径、优化力线对齐”解决这一矛盾。

    肘关节弯曲角度控制在90°-100°,支撑点距身体中轴线约25-30cm,使上肢支撑线与下肢蹬地力线,通过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连线,基本重合,减少力的分散。

    第二点。

    采取躯干与地面夹角提升至45°-50°,无需过度弯曲髋关节,腰背部肌肉紧张度降低20%-30%。

    根据肌电监测数据,竖脊肌积分肌电值从直臂时的85μV·s降至65μV·s。

    同时保持重心高度在50-55cm,直臂时为45-50cm,兼顾稳定性与发力空间。

    这是因为从生物力学建模结果来看,博尔特曲臂起跑时,身体各关节的受力天然分布更均匀:

    比如髋关节受力从直臂时的2.5倍体重降至2.1倍体重,膝关节受力从3.0倍体重降至2.7倍体重,有效降低了关节损伤风险。

    这也解释了为何博尔特在职业生涯中较少出现起跑环节的下肢关节伤病,而其他高身高短跑运动员。

    曾因直臂起跑导致膝关节过度受力。

    多次出现髌腱炎。

    影响职业生涯。

    然后米尔斯根据曲臂起跑对高身高运动员身体结构的适配性,延伸到了曲臂起跑的能量传递机制。

    都知道短跑起跑的能量传递过程可分为“肌肉储能-能量释放-力的传导”三个阶段,核心目标是将下肢肌群。

    股四头肌、腘绳肌、臀大肌。

    储存的弹性势能高效转化为前进动能,而上肢动作在这一过程中并非仅起支撑作用,而是通过摆动参与能量传递。

    就像是“预备”姿势是肌肉储能的关键环节,此时运动员需通过肌肉预紧张,将肌肉纤维拉伸至“最佳收缩长度”。

    即肌肉初长度等于静息长度的1.2倍。

    以激活肌梭与高尔基腱器官。

    提升肌肉收缩速度。

    传统直臂起跑中,上肢肌肉,肱三头肌、三角肌等处于“过度拉伸”状态。

    直臂支撑时,肱三头肌初长度为静息长度的1.4倍,超过最佳收缩范围,导致其收缩力下降15%-20%。

    而博尔特身高臂长,曲臂起跑时,肘关节弯曲90°-100°,肱二头肌初长度为静息长度的1.1-1.2倍,肱三头肌初长度为1.0-1.1倍,均处天然于最佳收缩区间。

    肌电数据显示,此时上肢肌群的预激活程度比直臂起跑高18%。

    这就可以为后续摆动发力做好准备。

    再加上下肢肌群的储能效率也因曲臂姿势得到优化。

    博尔特曲臂“预备”时,膝关节弯曲角度为135°-140°,腘绳肌初长度增加5%-8%,其弹性势能储存量提升12%。

    髋关节弯曲角度为110°-115°,臀大肌初长度处于最佳范围。

    如此。

    收缩时可产生更大的蹬地力量。

    只要做到以上几点,就可以假设博尔特发令枪响后,能量释放的核心是“上下肢协同发力”,即下肢蹬地与上肢摆动的时间差需控制在0.02秒以内,避免出现“发力脱节”。

    传统直臂起跑中,高身高运动员因上肢支撑距离长,推离地面时需额外消耗0.03-0.05秒的时间,导致上肢摆动滞后于下肢蹬地,出现“下肢先发力、上肢后跟进”的现象,能量传递效率下降。

    只要能做到,在米尔斯的设想里面。

    博尔特曲臂起跑的能量释放,就可以具有“同步性优势”。

    什么叫做同步性优势?

    米尔斯分为三点来看——

    1.蹬地瞬间,下肢肌群股四头肌、臀大肌,率先发力,产生垂直支撑反力,巅峰值达3.2倍体重。同时髋关节快速伸展,推动躯干前移;

    2.上肢方面,曲臂姿势使手臂摆动的“力臂缩短”,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的收缩速度提升25%,摆动频率从直臂时的1.2次/秒提升至1.5次/秒,确保上肢摆动与下肢蹬地的时间差控制在0.01-0.02秒,实现“上下肢同频发力”;

    3.躯干的转动惯量因曲臂姿势减小——根据转动惯量公式I=mr,曲臂时上肢质量的转动半径从直臂时的0.85m降至0.5m,转动惯量减小60%,使躯干更容易跟随上下肢发力转动,进一步提升重心前移速度。

    从运动捕捉数据来看,博尔特曲臂起跑时,能量从下肢传递至躯干的损耗率仅为8%-10%,而传统直臂起跑的损耗率为15%-18%。

    最终转化为前进动能的效率比直臂起跑高12%-15%,这也是其起跑后30米加速段速度优势的核心来源。

    这样一来,力的传导路径,也就是蹬离后至第一步落地起跑器蹬离后。

    博尔特身体就可以进入“无支撑阶段”。

    此时力的传导路径从“地面-下肢-躯干-上肢”转变为“躯干-上下肢”的协同摆动,核心是通过上肢摆动平衡下肢蹬地产生的扭矩。

    进一步避免身体旋转。

    至于高身高运动员因躯干长,若上肢摆动幅度不足,易出现“躯干扭转”问题。

    传统直臂起跑中,直臂摆动的幅度较小前后摆动角度约60°,这种情况下就很难以平衡下肢蹬地产生的扭矩。

    博尔特改成了曲臂起跑的话。

    手臂摆动角度可以达90°-100°。

    且摆动轨迹更贴近身体中轴线。

    可产生更大的平衡力矩。

    这样的话,生物力学分析下,博尔特蹬离起跑器后,上肢摆动产生的平衡力矩就可以为15-18N·m。

    是直臂起跑的1.3倍。

    你猜怎么着。

    恰好抵消下肢蹬地产生的16-17N·m扭矩。

    使身体保持直线前进。

    避免横向偏移。

    同时,曲臂启动后,手臂的“鞭打效应”也更明显。

    前臂在摆动后期快速伸展。

    将上肢的动能传递至躯干。

    进一步推动重心前移。

    使博尔特第一步落地时的重心位置比直臂起跑前伸10-15cm。

    为后续步幅扩大奠定基础。

    这样。

    米尔斯认为就可以支撑反力的重新分配。

    从“分散代偿”到“集中高效”。

    因为起跑阶段的支撑反力,包括垂直反力与水平反力,都是推动身体前进的核心动力。

    其分配合理性直接决定力效转化效率。

    传统直臂起跑中,高身高运动员因身体结构限制,支撑反力呈现“分散代偿”特征,而曲臂起跑通过调整支撑点位置与躯干角度,实现支撑反力的“集中高效”分配。

    之前米尔斯想了很多办法。

    也想不明白。

    现在苏神这里。

    给了他灵感!

    既然经典直臂起跑。

    无法做到这一点了。

    没有什么改善空间了。

    那么……

    换成东方神秘色彩的曲臂起跑呢?

    毕竟!

    你看看啊。

    他们不仅仅是苏神。

    那个身高也一米九以上,号称种花家博尔特的赵。

    不也是可以使用这一套启动体系吗?

    他相信在苏神的身边。

    不可能平白无故给赵昊焕这个二沙岛的核心成员,准备一个不适合他的启动体系。

    别的地方也许有这种失误。

    但是在遥远东方的二沙岛。

    这不太可能。

    在这一点上。

    米尔斯相信苏神。

    要比相信自己。

    还要信!

    那既然人家也是1米9以上的大高个,都可以用。

    为什么?博尔特就不行呢?

    或许。

    自己一直以来都难以破解的密码。

    就隐藏在这个新的启动体系里面呢?

    很多人不知道。

    即便是在原本时间线上,苏神创造了震古烁今的6.29。

    但其实博尔特也有一个6秒29的分段数据存在。

    甚至在2025年的时候还有人考证,这个版本更加接近现实。

    肯定要比6秒31这个大家认为了十几年不变的博尔特最强前程,是要快一些。

    大概是在6秒30左右。

    毕竟在计算分段数据的时候,并不是采取非零进一。

    是可以采取四舍五入。

    那这样其实很有可能就会更高。

    当然不管是哪一个版本。

    千分位以上依然是苏神要更快。

    因为苏神不存在6秒29以下的版本。

    如果计算千分位,四舍五入只会往上走。

    博尔特的这个版本即便是修正之后,也就是说在6秒29~6秒30之间。

    取6秒30左右,这个值最科学。

    毕竟。

    这个时候的测量方法和帧数不一样。

    不如10来年后那么精准的稳定。

    所以硬要算的话。

    还是苏神数据更快一些。

    但即便是这样。

    你也要搞清楚博尔特和苏神在此之前最大的前程差距……

    就是在启动上面。

    除此之外。

    没有任何一点会输给前程的苏神。

    所以如何破解博尔特的启动密码?

    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如果把这个地方突破。

    即便是其余的地方没有太多提高。

    博尔特都可以轻松提升。

    当然博尔德在这个方面已经是独树一帜。

    能够跑这么快的人。

    在他这个身高上。

    已经是得天独厚的唯一。

    这么多年以来,其实米尔斯一直没有放弃研究曲臂起跑。

    或许在06年帝都世青赛的时候。

    在他看见苏神施展的时候。

    就已经是震撼眼球。

    让他深深的记住。

    现在已经接近10年了。

    他总算是在日夜的研究之下。

    凭借自己的天赋。

    找到了一些突破点。

    要做到高个子运动员支撑反力的重新分配,从“分散代偿”到“集中高效”这个点……

    就必须。

    垂直支撑反力的优化。

    以降低关节负荷,提升发力效率。

    因为垂直支撑反力是抵消身体重力、产生向上支撑力的关键,其峰值与持续时间直接影响蹬地发力效果。

    传统直臂起跑中,高身高运动员的垂直支撑反力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峰值出现延迟,二是关节负荷不均。

    博尔特自然也存在。

    田径圣体可以最大化减弱这些负面buff。

    可要说完全没有。

    那也是在扯淡。

    米尔斯做过测试——

    从峰值出现时间来看,直臂起跑时,高身高运动员需先通过直臂推离地面耗时0.03-0.05秒,才能启动下肢蹬地发力。

    这直接导致垂直支撑反力峰值出现时间比平均身高运动员晚0.04-0.06秒。

    而理论上博尔特曲臂起跑时。

    肘关节弯曲90°-100°。

    支撑点距身体中轴线约25-30cm,小于直臂时为40-45cm,这样上肢支撑从“主动推离”转变为“被动过渡”。

    无需额外消耗时间完成直臂推离动作,下肢蹬地发力可直接启动。

    那这样。

    垂直支撑反力峰值出现时间提前至0.08-0.10秒。

    与平均身高运动员基本持平了。

    对于博尔特这个身高来说,持平了就是战胜了物理和生理的限制。

    已经是巨大的成功。

    因为在削弱的情况下,他还能跑出这样的启动,如果持平了那还得了?!

    更不要说,从关节负荷来看,直臂起跑时,垂直支撑反力在下肢关节的分配会呈现“膝关节过度承载”特征。

    即便是博尔特会由于躯干过度前倾,髋关节弯曲角度≤90°,导致垂直反力在膝关节的分配比例达55%-60%。

    平均身高运动员只有45%-50%。

    膝关节受力峰值达3.0倍以上体重,远超安全阈值。而博尔特如果是曲臂起跑时,

    躯干与地面夹角就可以提升至45°-50°。

    髋关节弯曲角度就可以增至110°-115°。

    垂直支撑反力在下肢关节的分配比例就可以调整为:髋关节35%-40%、膝关节40%-45%、踝关节15%-20%。

    这样的话。

    理论上。

    博尔特膝关节受力峰值降至2.5倍体重,同时髋关节受力从2.5倍体重降至2.1倍体重,以此实现关节负荷的均衡分配。

    更不要说,在牙买加简陋的运动生物实验室中,米尔斯做了测试——

    生物力学建模结果显示。

    博尔特如果可以曲臂起跑,垂直支撑反力的“有效作用时间”。

    即反力大于1.5倍体重的持续时间。

    就可以从直臂时的0.12秒延长至0.15秒。

    延长25%。

    为下肢肌肉提供更长的发力窗口。

    蹬地时的冲量从直臂时的320N·s提升至380N·s!

    提升18.75%!

    直接推动起跑后3米处的速度从0.7m/s左右!

    再加上水平支撑反力的优化。

    缩短力臂,提升水平推进效率。

    水平支撑反力是推动身体向前加速的核心动力,其大小与水平力臂,从支撑点到重心的水平距离成反比。传统直臂起跑中,高身高运动员的水平力臂过长,导致水平支撑反力不足。

    而曲臂起跑通过缩短水平力臂。

    就可以比较轻松实现水平支撑反力的提升。

    比如直臂起跑时,高身高运动员的上肢支撑点距身体中轴线较远,会导致水平力臂,从支撑点到重心的水平距离达0.35-0.40m。

    根据力矩平衡原理,为维持身体稳定,水平支撑反力需控制在较低水平,否则易导致身体前倾过度。一旦博尔特曲臂起跑,支撑点距身体中轴线会缩短至25-30cm。

    水平力臂降至0.20-0.25m。

    水平支撑反力可提升至1.5-1.8倍体重。

    提升25%-50%。

    那这样的话,就可以实现从水平支撑反力的作用方向来看,规避直臂起跑时,支撑点与重心的水平距离过长,水平反力易出现“向外偏移”问题。

    以此导致有效推进力,水平反力在前进方向的分力下降。

    可曲臂起跑不同。

    采取这个方法。

    支撑点更贴近身体中轴线。

    那么水平反力与前进方向的夹角≤5°。

    将有效推进力占比从直臂时的85%-90%提升至95%-98%。

    推进效率显著提升。

    运动捕捉数据显示,如果博尔特曲臂起跑时,他的水平支撑反力的冲量,会从直臂时的180N·s提升至240N·s。

    提升33.33%。

    直接推动起跑后3米处的水平加速度继续突破提高。

    而这些。

    原本的困扰他很久,一直都差临门一脚。

    原理上的攻克却在最后转过来研究赵昊焕,而不是苏神身上。

    突然取得进展。

    这让他突然明白。

    与其费尽心思去研究这个身高只有1米8出头的苏神。

    还不如全心放在和博尔特身高条件差不多的赵昊焕身上。

    这样。

    转换了视野之后,果然找到了突破点。

    再加上接近10年的积积累。

    终于突破了这两个原理的难关。

    让博尔特起码可以采取一个半曲臂的模式。

    或者是伪曲臂的模式。

    开枪起跑。

    而真正,完成这一次进化的。

    除了米尔斯这边。

    还有就是和美国实验室的合作。

    大量的数据体系,数据模型,以更高精度被开发出来。

    瞬间就解决了几个米尔斯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

    也就成就了眼下博尔特摆出了这个姿势。

    就连杨剑。

    看着。

    都突然脸色大变。

    仿佛见了鬼似的开口:

    “尤塞恩。”

    “尤塞恩.博尔特……他好像是……”

    “曲臂起跑???”

    声音不大。

    他几乎像是石子投入湖心。

    瞬间就在国内田径圈引起了深刻的共鸣。

    二沙岛作为标杆技术的身份符号形象。

    甚至一度有人宣传,是不是只有黄种人才能掌握这种起跑。

    曲臂起。

    头一次横空出世。

    在一个非黄皮肤黑头发的人身上。

    历史上的第一次。

    出现。

    而且这家伙。

    不是别人,却是人称田径圣体的黑色闪电。

    牙买加人。

    尤塞恩.博尔特。

    “苏。”

    “这个武器不再是你的专武了。”

    “我。”

    “也会了。”
最新网址:www.mianhua.la